2025年初,全球手机市场迎来了新的变化节点。在过去三个月中,尽管市场延续了去年的增长态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至接近1%的水平。根据IDC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实现了1.5%的同比增长,总量达到3.049亿部。
全球手机市场格局整体保持稳定,然而,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让不少厂商面临严峻挑战,苹果便是其中之一。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各大厂商纷纷加速生产并提前出货,尤其是在至关重要的美国市场。IDC终端设备研究副总裁Francisco Jeronimo指出,这种供应端的激增旨在减轻潜在成本上升和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导致第一季度的出货量超出了基于消费需求的预期。
在中国市场,手机行业的变化尤为显著。小米凭借产品力的提升和政策红利的推动,成功逆袭成为国内市场第一。过去,小米在全球排名第三,而在国内市场表现平平。此番崛起,除了产品本身的优势外,还得益于国家政策补贴的大力支持。中国市场的整体出货量在第一季度也实现了3.3%的同比增长,达到7160万部。
与此同时,三星和苹果在全球市场的表现也备受瞩目。三星凭借在中端市场的持续成功,重新夺回市场第一的宝座。而苹果则在一季度发布了主打中端市场的iPhone 16e,试图在新兴市场取得突破。这一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苹果在2025年第一季度以19%的市场份额首次夺得季度冠军,尤其是在日本和印度市场的强劲销售增长。
然而,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不仅影响了厂商的出货策略,也给整个手机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Canalys研究经理刘艺璇指出,尽管全球市场整体仍处于复苏进程中,但2025年第一季度的整体环境比预期更加动荡。厂商们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向渠道大量压货,但实际销售低于预期,导致库存周期拉长,抑制了出货动能。
面对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不少厂商开始积极调整供应链布局。苹果等公司已经开始加速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印度、东南亚等地,以降低运营成本。然而,中国作为主要的生产制造地,其产线的完整度、良品率和效率仍然具有显著优势。IDC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表示,在关税政策不确定的情况下,整个行业仍处于观望阶段,厂商们只能选择分散生产,分散客户,以平摊风险。
手机市场还面临着产品创新乏力的挑战。即便是折叠屏手机等新兴市场,也遇到了增长瓶颈。多家机构都预测,2025年全年手机市场将出现同比下滑。在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和产品创新乏力的双重压力下,手机市场的生意愈发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