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绝地重生!我国科研团队成功营救两颗发射失误的探月卫星

时间:2025-04-16 17:06:19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在我国航天史上,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救援行动成为了近期热议的话题。2024年3月13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见证了DRO-A / B卫星的发射过程,然而,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的上面级(远征一号 S)却出现了飞行异常,导致卫星未能如预期般进入预定轨道。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一支平均年龄不足34岁的科研团队迅速行动起来,他们中甚至包括几位00后的博士研究生。这场救援行动跨越了850万公里的太空,历时123天,目标是将被“甩”入远地点仅13.4万公里“绝望轨道”的双星组合体重新拉回希望的轨迹。

双星组合体面临的困境远不止于此。地面测控数据显示,这个重达581公斤的“庞然大物”正以每秒超过200度的速度疯狂翻滚,远超常规卫星的承受极限。太阳翼如同折断的翅膀,近90°弯折,在深空背景下倔强地舒展。然而,正是这股不屈的力量激励着科研团队迎难而上。

紧急处置在3月14日凌晨迅速展开,科研团队通过交替使用双星发动机喷气,终于在7小时内稳定了卫星的姿态。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DRO-A卫星的太阳翼虽然可以转动,却无法锁定;而DRO-B卫星的太阳翼则完全“脱臼”,卫星随时可能因能源耗尽而成为太空垃圾。

面对这重重困难,科研团队没有放弃。他们紧急开展了一系列操作,通过周期性调整卫星姿态来维持能源平衡。值得庆幸的是,太阳翼的发电功能最终恢复了正常。飞控团队通过注入姿态控制指令、反复调整对日姿态以及平衡蓄电池充放电等措施,让“受伤”的太阳翼重新“追光充电”。

经过40小时的不眠不休,科研人员得出结论:卫星必须在120小时内完成首次轨道机动,否则将永远失去进入DRO的机会。面对轨道高度严重不足和燃料有限的双重困境,团队决定采取双星不分离的策略,交替使用燃料进行轨道抬升。

经过多次应急处置轨道控制,双星的远地点逐渐抬升,最终在7月15日成功完成DRO入轨机动,进入了预定轨道。这场绝地反击以传统方案20%的燃料消耗取得了胜利,相当于在地月之间走了11个来回,同时也验证了“以时间换燃料”的创新设计理念。

8月28日,DRO-A / B双星组合体成功分离,并互相拍照留念。8月30日,它们与2024年2月发射的DRO-L卫星成功构建了K频段星间链路。至此,全球首个基于DRO的地月空间三星星座成功实现在轨部署,实现了三项国际首次突破。

这项成果不仅验证了航天器DRO低能耗入轨、117万千米K频段星间/星地微波测量通信链路等地月空间新技术,还首次验证了卫星跟踪卫星定轨导航的新质能力。同时,天基测定轨技术也取得了突破,3小时星间数据达到了传统2天地基测量的精度。

目前,我国构建的三星星座已稳定运行200余天,并成功开展了伽马射线暴探测、原子钟在轨验证等科学实验。作为地月空间的“天然良港”,该星座具备低能耗驻留、全域可达等特性,未来有望为月球基地导航、深空探测提供有力支撑。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