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荣耀近期迎来了赵明离职后的首次新品发布会,这一事件标志着荣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4月15日,荣耀在线上推出了其最新的Power系列手机,这款新机主打“超长待机”与“轻户外”特性,试图满足城市与户外双重需求。
荣耀Power系列搭载了全球首发的8000mAh硅碳负极青海湖电池,据称能在极端寒冷条件下保持长时间通话能力。发布会上重点介绍的“AI户外模式”与“双向北斗卫星短信”功能,显示出荣耀向华为Mate系列看齐的野心。然而,这些高端功能仅在顶配机型中提供。
尽管荣耀在新品发布上努力展现创新,但市场数据却显示了其面临的挑战。据IDC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荣耀在中国手机市场排名中已跌入“其他”行列,与小米、华为、vivo等品牌相比,其市场表现显得黯淡。这种下滑趋势反映了荣耀在技术创新与资本诉求之间的冲突。
在赵明离职后,李健接任荣耀CEO,公司似乎进入了战略调整期。新品发布节奏放缓,营销声音减弱,这些变化表明荣耀正在应对渠道与供应链整合的压力,以及高端化转型中的多重挑战。独立后的荣耀不仅要面对苹果、华为等强劲对手,还要在存量市场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荣耀的现状映射出手机厂商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逻辑。随着市场逐渐饱和,厂商们开始通过细分场景和局部创新来吸引消费者。然而,荣耀在高端市场的突破仍然困难重重,其技术积累和品牌影响力尚不足以与华为、苹果等巨头抗衡。荣耀在生态布局上也缺乏足够的张力,难以像小米那样构建多元化的生态系统。
在赵明时代,荣耀的高端化努力并未取得显著成果。如今,李健提出的“阿尔法战略”试图通过AI终端生态来推动转型,但Magic系列的价格跳水以及AI影像、卫星通信等功能的“跟随式创新”特点,让人对荣耀的转型前景产生质疑。缺乏底层技术沉淀的荣耀,能否仅凭生态叙事来延缓市场信心的流失,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回顾2024年,中国手机市场经历了两年的下滑后迎来复苏,但荣耀却在这一年中遭遇了“滑铁卢”。根据Canalys的数据,荣耀全年出货量同比下滑3%,市场份额降至15%。在高端市场中,荣耀的市场份额更是远低于华为和苹果。技术优势不足和品牌优势缺失,是荣耀高端化乏力的主要原因。
面对市场压力,荣耀回归中端机型或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中端市场曾是荣耀的“基本盘”,在这一价位段中,荣耀仍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此次发布的荣耀Power系列,以其超长续航和轻户外定位,试图在中端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然而,市场反馈仍需时间验证。
荣耀的股权结构变化也对其发展产生了影响。随着股东结构的日益分散,各方短期导向显著,导致品牌长期技术投入和渠道建设面临挑战。新任CEO李健虽然拥有丰富的渠道整合和库存管理经验,但缺乏手机业务整体操盘经验。在股东压力下,荣耀管理层急于扩大线下体验,但面对市场份额下行压力,这一策略的实施也面临困难。
在估值方面,荣耀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自2020年从华为剥离以来,荣耀的估值已经缩水23%。业内普遍认为,即使荣耀成功上市,其估值也不会太高。因此,构建多元化生态,提升品牌价值,成为荣耀在资本市场赢得更高估值溢价的关键。
然而,荣耀在“智能手机+少量终端”模式下,仅凭硬件难以提供足够的估值空间。因此,荣耀需要像小米一样,构建多元化的生态系统,才能在资本市场赢得更高的估值。然而,这一转型过程并非易事,需要荣耀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生态布局等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随着手机行业进入技术深水区,竞争维度已经从参数军备赛转向生态话语权的争夺。华为通过自研芯片、操作系统和卫星通信等技术构建了强大的护城河,对荣耀等竞争对手形成了巨大压力。荣耀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资本耐心与技术野心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