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见证了其市场渗透率从2020年的5.4%急剧上升至2024年的40.9%,保有量更是突破了3140万辆大关,使中国稳坐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宝座。然而,这一飞速增长背后,服务纠纷的数量也随之激增,成为行业不可忽视的问题。
方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众多车主纷纷反映遭遇到了类似的消费陷阱。有的车主发现,所谓的“终身免费车联网服务”在系统升级后竟悄然增加了流量限制;还有的品牌宣传“自动泊车全系标配”,实则需额外支付高达9800元的费用才能解锁。这些行为无疑触犯了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提供真实、全面商品或服务信息的规定。
专家指出,车企通过“功能预埋+订阅制”的模式,将硬件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却未在购车前明确告知相关付费细节,这种行为已构成“虚假宣传”,消费者有权依法索赔。车叔认为,这一乱象的根源在于车企试图将汽车从一次性交易转变为持续服务收入,但消费者对于软件定义汽车的接受度尚未完全成熟,因此车企在销售时理应提前说明情况,避免产生误解。
智能驾驶领域的宣传“夸大症”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小米SU7在安徽高速发生的致命事故,再次将智能驾驶的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尽管事故直接关联小米,但类似问题在多个品牌中均有出现,暴露出智能驾驶技术宣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巨大差距。
据统计,2024年搭载L2及以上智能驾驶功能的新车渗透率已达57.3%,但车企在宣传中频繁使用“无需司机”“全程接管”等误导性话术,导致消费者误将L2级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广东吴先生的购车经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发现宣传中的城市全场景智能驾驶在实际使用中需要频繁人工接管,且自动刹车逻辑混乱,与宣传大相径庭。
尽管工信部已于2025年2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指南》,明确要求车企不得暗示“自动驾驶”,但法律框架仍存在漏洞。在L2级事故责任划分上,通常归咎于驾驶员,若存在车企宣传误导消费者的情况,司法实践中尚无明确的追责标准。因此,治理智能驾驶领域的乱象仍需时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车叔建议车企在宣传时必须客观介绍智能驾驶技术的实际水平,透明化智驾功能的适用场景、局限性以及正确使用方法,并明确告知辅助驾驶的责任人仍是驾驶员。同时,车企也应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智能驾驶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确保产品功能与宣传相符。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成长烦恼”是技术跃进与市场规范失衡的必然结果。从免费权益缩水到智能驾驶宣传失控,再到维修困局等问题频发,每一步都在考验着行业的自我革新能力。只有车企回归用户价值、监管筑牢安全底线、生态实现开放共赢,才能真正终结乱象,推动电动化浪潮驶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