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车的全球版图上,一场由非官方渠道掀起的贸易风暴曾悄然兴起。这场被业内称为“平行出口”的贸易模式,涉及将国内合法生产的新车,未经品牌授权,以二手车的名义销往海外,尤其是俄罗斯及中亚地区。
故事始于2021年,霍尔果斯口岸的喧嚣中,L先生站在一座堆满即将远赴俄罗斯的电动车仓库前。这些贴着出口标签的比亚迪、极氪等品牌车辆,正等待着它们命运的新篇章。彼时,俄罗斯街道上还以奔驰、宝马等传统燃油车为主,中国电动车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几乎无人问津。然而,正是这片空白市场,激发了L先生的商业嗅觉。
他通过微信群摸索出一条出口路径,并首次尝试将一台比亚迪汉 EV发往海参崴。客户试驾后的惊叹与爽快付款,让L先生意识到新能源车的巨大潜力。当时,这些车辆在当地的利润率高达30%,从高端EV到入门级车型,L先生的业务迅速扩展至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
中国电动车凭借其新技术和价格优势,在“倒爷们”的推动下,开始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俄罗斯买家逐渐形成了明确的偏好,富裕阶层追求豪华车型,中产用户则更看重实用性。为了稳固市场地位,L先生与当地销售商合作,建立起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然而,市场的繁荣也带来了剧变。随着新能源车在俄罗斯的普及,更多正规经销商开始介入进口流程,灰色贸易的空间被迅速挤压。2022年起,大量创业者和微型车商涌入这一领域,价格战一触即发。比亚迪汉的单车利润从十万元暴跌至两万元,甚至有人不惜低于成本价甩卖。
同时,二手车商也加入了这场竞争,从中国采购旧款新能源车转售给当地客户。消费端开始质疑新能源车的冬季续航和充电桩稀缺问题。L先生不得不为每辆车配备第三方充电桩,以满足客户需求。
政策风向的转变更是雪上加霜。俄罗斯开始提高新能源车关税,并封堵灰色通道。霍尔果斯通道的放行量锐减,滞留车辆过万。L先生不得不尝试转道巴克图,却遭遇了发票开错种类导致的交付延期问题。边境口岸如同战场,各种纷争不断。
尽管中国品牌在中亚市场依然占据优势,但新能源红利正在消散。L先生及时调整策略,转向收购中高端二手车进行整备后出口。同时,他在莫斯科开设维修站,专注于中国新能源车的维修服务,以此作为差异化优势。
随着生意的发展,L先生的业务逐渐从社交平台接触外国客户转变为面向国内同行的教程分享。当越来越多账号开始售卖课程时,他悄然转型,将业务拓展至非洲、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在金边、河内等地,中国新能源车已经开始落地。
然而,平行出口市场早已告别快钱时代。物流成本攀升、政策变化频繁、利润逐渐稀薄。L先生最后一次出现在镜头里,是在烟台港拍摄的一艘即将开往几内亚的货轮。几个月后,他的账号部分视频被清空,团队已经在非洲自建维修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上游供应商。
今天的平行出口市场已经不再是“靠信息差赚快钱”的玩家的天下。头部企业接管了仓储、物流、售后和销售网络。然而,仍有人在边缘地带奔跑,他们靠着有限的资本,翻越重重障碍,将中国车送往原厂网络尚未抵达的土地。他们或许终将被大浪淘沙,但已经成为了潮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