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中冶重工:锻造国产大飞机C919的“硬核”力量

时间:2025-04-21 08:36:36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当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天际,完成其历史性的商业首航时,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旗下的中冶重工(唐山)有限公司车间内,员工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不仅仅是对国家航空工业成就的庆祝,更是对他们自己默默付出与技术创新的肯定。中冶重工,这家装备制造领域的佼佼者,十几年来深耕技术,为我国航空工业锻造出了自主可控的“钢铁脊梁”。

在西安三角航空机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台高达7层楼、重达数千吨的“钢铁巨人”巍然屹立,这便是中冶重工与清华大学联手打造的400兆牛模锻液压机。这台全球最大的单缸缠绕精密模锻液压机,被誉为“大国重器”,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结束了大型锻件依赖进口的历史,填补了航空航天领域的空白。

中冶重工总工程师李景生回忆起当年参与这个项目的情景,依然难掩激动之情。他说:“当时接到这个项目,压力巨大,但一想到能为国产大飞机的制造贡献力量,大家都充满了干劲。”在制造过程中,团队遇到了诸多挑战,尤其是压机主体部分的组装,精度要求极高,场地狭窄,吊装环境复杂。然而,正是这些困难激发了团队的创新精神,他们最终采用“分体制造、现场组对”方案,并自主研发了卫星式机器人缠绕技术,成功解决了预应力钢丝缠绕难题。

走进中冶重工的精锻厂,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这里正是高品质锻件的生产基地。中冶重工的多向模锻生产成套工艺技术,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目前,公司已建成投产了多条多向模锻生产线,这些生产线采用了多项新型技术,开创了国内钢丝缠绕多向模锻领域的先河。

预应力钢丝缠绕技术,是中冶重工重型装备产品的核心技术之一。这项技术能够在减小产品重量的同时,大大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结构强度。中冶重工制定的《预应力钢丝缠绕技术规范》,已成为行业标准,带动我国模锻技术整体跨越式发展。

中冶重工的重型装备已形成矩阵,且多是国内首条、国内首台。其中,360兆牛垂直挤压机是世界最大、国内首台垂直挤压机,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而400兆牛单缸精密模锻液压机,则是全球最大的同类设备。这些重型装备的研制成功,不仅提升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更为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中冶重工的40兆牛多向模锻生产线上,上演着一场场“金属变形魔术”。机械臂将通红的毛坯料送入模具,8个方向的冲头协同作业,短短几十秒后,一件精密锻件便完美成型。这些锻件形状复杂、尺寸精确、无飞边接近成品零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轨道交通等领域。

多向模锻技术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制造出普通模锻无法一次完成的形状复杂、精度高的锻件。同时,锻件的内在质量得到提高,疲劳寿命提升3倍,机械性能提高20%以上。材料利用率高,后续切削加工量减少,缩短了制造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

中冶重工充分发挥多向模锻的优势,在多个领域开展高端装备核心锻件的系列研发。在石油化工领域,他们以旋塞阀阀体锻件为切入点,研发了安全阀、三通、变径接头等系列高压管汇阀体,不仅提升了产品的使用寿命,还实现了采油设备的减重提效。如今,中冶重工的多向模锻液压机已成为“百变金刚”,能够生产各种高端装备核心锻件。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