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一场盛会中,航天史领域的又一力作《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中文版新书首发分享会圆满举行。此次活动不仅标志着该书正式与中国读者见面,更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后深刻思考的学术盛宴。
会上,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吴季带来了题为“关于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之后的思考”的精彩报告。他深刻阐述了太空科技在过去六十多年里带给人类的三次重要启示。首次启示源自人造卫星时代,人们从太空俯瞰地球,这一视角的转变促使人类形成了保护地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共识。第二次启示则来自载人登月任务,宇航员从月球回望地球,这一壮丽的景象进一步拓宽了人类的视野,推动了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人心。而第三次启示则是系外行星的发现,这一发现让人类开始思考如何在浩瀚的宇宙中延续人类文明。
在吴季的报告中,他还提到了太空科技发展的迅猛态势,尤其是商业太空领域的崛起。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或将有成千上万的普通人有机会进入太空,亲身体验太空带来的震撼与启示。然而,截至目前,仅有数百名宇航员曾到访过近地轨道空间站,而登上月球的更是屈指可数。尽管如此,自2021年以来,英美商业航天企业已成功实施太空旅游飞行,预示着太空旅游市场的广阔前景。
吴季强调,太空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他提到,自1995年首颗系外行星被发现以来,人类已经发现了超过五千颗系外行星,这一发现进一步激发了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分享会上,专家学者们还就太空科技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他们一致认为,回顾人类进入太空的历史,特别是重温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的历史时刻,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一书基于美国阿波罗8号任务宇航员拍摄的标志性照片“地出”进行深入研究,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史专家罗伯特·普尔撰写。此次中文版在保留原版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调整和创新,如插图变为彩色,并新增了“冷战与蓝色行星”一章。该书的出版不仅丰富了国内航天史领域的学术研究,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了解人类太空探索历程的佳作。
分享会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张柏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等专家学者也应邀出席,并与读者进行了互动交流。他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不仅让他们有机会深入了解航天史领域的前沿研究,也激发了他们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