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离子电池正悄然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黑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中,电池技术的不断创新是推动其前进的重要动力。除了主流的锂电池技术,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兴技术也开始崭露头角,有望重塑整个行业的格局。
在众多新兴技术中,钠离子电池如同一位深耕细作的务实者,已经成功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中科海钠在3月28日宣布,全球首发钠离子电池商用车解决方案,此举标志着钠离子电池在应用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此同时,电池行业的领军企业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也相继公布了钠离子电池的最新进展。
中科海钠此次推出的商用车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场景需求,提供了海星K150、海星K210、海星K280和海星K350四款产品型号。其中,前两款产品专为短倒运输场景设计,后两款则针对物流运输领域的技术需求。据产品数据显示,该方案所用电芯能量密度突破165Wh/kg,能在20-25分钟内快速完成100%充电,且快充模式下循环寿命超过8000次,电池剩余电量测算精度高达2%以内,整包快充温升不超过10℃。该方案还具有-40℃至45℃宽温域稳定放电的性能优势,有效降低电池能量损耗,大幅提升电量利用率,为商用车提供全天候可靠支撑。
为何企业会将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场景瞄准商用车领域?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商用车对电池的成本、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较高,而钠离子电池在这些方面优势突出。因此,商用车市场被视为钠离子电池的突破口,市场前景和量产预期均较为乐观。
宁德时代自2021年7月正式发布第一代钠离子电池以来,一直致力于挖掘钠离子电池的潜力。近期,宁德时代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其第二代钠离子电池研发取得重大进展,性能指标已接近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且规模化应用后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比亚迪也在年报中披露了钠电池研发项目的进展,已实现了200Ah的电芯容量,10000+圈的循环性能,以及优于锂电的安全性、功率性、高低温性能等,并达成了MWh级储能系统的落地。
钠离子电池凭借其高性价比和突破资源瓶颈的能力备受期待。与锂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不含锂、钴等必要元素,且钠的地壳丰度远高于锂。比亚迪在财报中提到,钠资源全球储量丰富,可有效应对锂资源短缺的风险。有行业人士表示,钠电技术的出现恰逢其时,有助于缓解碳酸锂价格波动给产业链带来的震荡。
钠离子电池在安全性方面也具备优势。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锂电池的安全性问题逐渐凸显。而钠离子电池的快充且长寿命的特性,相对于锂离子电池具备明确优势。比亚迪生产的钠离子储能电池具有更为优秀的安全性、循环性能以及合理可控的成本,可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回顾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企业稳扎稳打,不断磨练产品性能。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纷纷推出钠离子电池产品,并应用于不同领域。例如,宁德时代与奇瑞合作推出的钠离子电池车型、孚能科技与江铃新能源合作推出的首款钠离子电池纯电A00级车型、以及江淮钇为推出的钠电版“花仙子”等。
目前,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产能正在不断扩张。四川、广东等地纷纷布局钠离子电池项目,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例如,四川雅安经开区与广东扬广科技签订钠离子正极材料及电池项目投资协议,计划总投资约5亿元,建设年产1GWh钠离子电池生产线等。
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场景也在逐步拓展。除了商用车和储能领域,钠离子电池还在两轮车市场展现出潜力。比亚迪正在深圳试点大圆柱钠离子电池电动两轮车充换电综合应用场景,以实现车、柜、电智能一体化。欣旺达也在加快推进钠电量产落地,计划在储能及低速电动车市场率先导入。
钠离子电池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正在为电池储能市场提供另一种选择。在大力发展新型储能的背景下,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大放异彩。中科海钠实施了“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双轮驱动”的业务策略,与多家企业合作建设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并参与了全国最大的锂钠混合构网型储能电站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