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北京研究院执行院长余典范指出,中国作为全球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国家,其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是中国经济韧性的重要基石。以上海临港工厂为例,该工厂周边100公里内聚集了众多全链条供应商,使得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远低于美国车企。这种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以及产业独立完整带来的需求多样性效应,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刘江会同样认为,中国经济韧性得益于由“全链条+多层次+大市场”构成的三维产业支撑体系。自主可控的全覆盖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体系能够通过内部协同替代进口,梯度升级的产业结构形成多层级缓冲带,传统产业提供基础支撑,新兴产业创造增长动能。产业配套半径短、集群化和协同效应显著,也是中国经济韧性的重要体现。
在探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如何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时,余典范表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需要在要素结构性重组、技术全方位赋能、制度创新性突破上实现联动。京东推出的2000亿元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以及上海多家连锁商超和电商平台助力外贸企业转型的案例,都展现了科技创新在帮助外贸企业开拓新路方面的力量。
刘江会则从技术、产业和制度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建议。他认为,应以大数据、工业元宇宙、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对传统产业实施全链条改造,推动“智造+服务”双轮驱动,并通过完善数据要素确权交易规则、建立“未来产业先导区”试点包容监管等措施,培育“科学家+工程师+创客”跨界团队。
在谈到如何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时,余典范指出,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来割裂全球产业链,却加速了资本向中国集聚。中国作为全球产供链“稳定器”发挥关键作用,这是跨国公司持续深耕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未来,中国应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完善长期资本投入机制和人才体系,统筹科技安全与开放合作。
刘江会则强调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主动地位。他认为,中国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制度变革为翼、全球化视野为舵,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在短期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同时,中期构建“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机制,长期则通过深化全球价值链参与掌握全球智能制造标准与价值分配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