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迎来了一纸重磅文件,为狂飙突进的智能驾驶行业紧急按下了“暂停键”。4月16日,工信部发布的公告显示,装备工业一司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对车企与供应商提出了提交L3级以上自动驾驶全生命周期安全报告的要求,并严禁未经审批的大规模道路测试。这一政策转向,标志着过去两年智能驾驶行业内“堆砌激光雷达、争抢落地场景、热炒自动驾驶概念”的风潮戛然而止,行业正逐步向“安全合规”理性回归。
政策急转弯背后,折射出行业难以回避的严峻现实。据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因软件故障引发的投诉激增137%,其中远程控制、自动驾驶等功能成为投诉热点。当技术创新与安全底线碰撞时,企业如何破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价格战”与“合规成本飙升”的双重压力下,企业如何构建自身的护城河也成为一大挑战。
面对这一行业变局,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在地平线2025年度产品发布会上,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行业的发展存在非理性现象,我们自己也时常感到被裹挟其中。”针对价格战,余凯态度明确,地平线拒绝参与,而是选择通过芯片性能迭代来提升单车价值。他预测,到2027年,城区辅助驾驶将成为15万元以上车型的标配,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5亿美元,行业的未来在于技术曲线的顶端,而非价格竞争。
余凯认为,新政并非限制行业发展,而是引导行业回归正常轨道。他指出,过去几年智能驾驶行业的非理性竞争愈演愈烈,车企和供应商被自动驾驶的噱头所裹挟,但地平线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智能驾驶作为智能汽车的重要基础设施,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等标准化功能。
针对当前众多车企声称将在今年量产L3级自动辅助驾驶的情况,余凯直言不讳地表示,地平线早在2023年就预警过“L3十年内难以实现”,但行业却陷入了“今年量产L3”的狂热之中。他认为,新政的出台为行业铺设了一条更安全的道路,未来技术发展反而会更快。
地平线认为,L3级自动驾驶实际上是受限但具有清晰操作设计域(ODD)边界的L4能力智驾产品,再加上L2全场景辅助驾驶。要实现L3级自动驾驶,需要海量L2全场景辅助驾驶系统车辆的部署,以及海量实际道路数据的充分验证,最终基于大量实车数据锁定清晰边界的ODD,并叠加必要的系统冗余,以此证明具备L4级能力。
地平线的财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策略的可行性。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其营收同比增长53%,整体毛利率稳定在70%。余凯解释称,硬件是入口,软件定义毛利,地平线硬件毛利率接近50%,而软件毛利率高达近100%。尽管目前调整后亏损尚未转正,但他预测盈利拐点将在2027年至2028年出现。随着征程6系列芯片的量产,单车平均售价将成倍增长。
余凯还表示,真正的L3级自动驾驶必须像红绿灯一样边界清晰。他预测,城区辅助驾驶的技术拐点将在2026年至2027年到来,一旦突破,普及速度将远超预期。对于公众担忧的安全问题,他直言技术曲线正在陡峭上升,未来十年是智能驾驶的黄金期,到2035年,L5级自动驾驶将成为每辆车的标配。
地平线的技术底气来自即将量产的征程6P芯片和HSD系统。该系统已与奇瑞星途品牌达成量产合作,计划于今年9月正式量产。地平线还与博世、电装等国际Tier1供应商展开合作,通过生态伙伴将技术无缝对接全球市场。余凯表示,这种“平台赋能”模式既避免了与车企的直接竞争,又通过标准化技术输出降低成本。
在余凯看来,理性规范不会拖慢技术发展,反而会让创新更可持续。正如火车跑得快是因为有铁轨的约束,智能驾驶行业也需要合理的规范来引导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