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热潮中,人形机器人赛道正成为资本的宠儿。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共获得了37笔融资,总金额约35亿元,涉及33家企业。这一数字已经接近2024年全年49笔融资事件的70%,显示出资本对该领域的浓厚兴趣。
在这些融资事件中,有11家企业获得了过亿元的融资,其中,它石智航以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8亿元)的天使轮融资,创下了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天使轮融资额的新纪录。紧随其后的是千寻智能,获得了5.28亿元的融资,星海图和众擎机器人则分别获得了3亿元和2亿元的融资。这些高额融资的涌入,为人形机器人企业的研发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深圳和长三角地区是人形机器人企业融资事件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上海以10家企业领跑,北京和深圳则分别有8家和7家企业获得融资。这些地区不仅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基础,还聚集了大量的创新企业和投资机构,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获得融资的企业中,大多数都是在2023年和2024年成立的新创企业。这些企业紧跟ChatGPT等大模型技术的发展趋势,纷纷涌入具身智能领域,致力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这些企业的融资轮次也以早期的天使轮和Pre-A轮为主,显示出资本对于这一新兴领域的关注和期待。
在人形机器人本体研发方面,共有19家企业获得了融资。这些企业不仅在人形机器人的设计和制造上取得了显著进展,还在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上实现了突破。例如,千寻智能即将发布国内首个高精度全身力控的具身智能机器人Moz1,该机器人拥有26个自由度(不含灵巧手),基于一体化力控关节打造,具备出色的运动和控制能力。
除了本体研发企业外,还有9家专注于机器人软件研发的企业获得了融资。这些企业主要致力于机器人大小脑、生态平台等软件的研发,为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和自主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其中,中能坤域作为一家聚焦AI智能机器人、行业AI Agent和类脑智能三大核心领域的创新企业,已经与中石化、中国铁塔等头部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并累计签约近亿元商业订单。
还有5家核心零部件相关企业获得了融资。这些企业主要致力于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如伺服关节、减速器等。这些零部件的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到人形机器人的运动和控制能力,因此,这些企业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对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方面,除了腾讯、百度、联想等头部科技企业外,地方国资和机器人企业也纷纷加入。例如,北京、上海、河北、河南等地方国资在第一季度投资了7家企业,其中北京和上海国资入股的最多。越疆机器人、智元机器人等机器人企业也通过投资或合作的方式,积极参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
随着资本的持续涌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前景日益广阔。然而,如何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未来,期待更多创新企业和投资机构能够携手共进,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