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技术竞争与营销手段层出不穷,让人不禁好奇,这片战场究竟以何种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面对中国本土企业的猛烈攻势,合资品牌似乎除了紧抱国内电动化供应链的大腿外,难以提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应对策略。而新兴势力间的分化也愈发明显,有的企业如鱼得水,有的则在2025年面临严峻考验。
作为旁观者,目睹全行业掀起的一波又一波舆论风暴,市场应有的模样似乎越来越模糊,难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随着竞争在各个层面愈演愈烈,从消费心理的角度来看,如今的消费者更加看重车型的全面性和性价比。换句话说,在现阶段,价格成为了购车决策中的关键因素,其他因素似乎都变得次要。
观察近年来如极氪MIX、启源E07、哪吒S猎装等车型上市后的表现,不难发现,车企需要深刻反思自身的造车策略。取悦年轻消费者并非一定要走极端或标新立异。
上一季度市场上涌现的新车,如领克900、问界M8、传祺向往S7、昊铂HL、启源Q07、深蓝S09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设计实用,没有过分追求怪异或创新。
在价格战的阴影笼罩下,新车价格一个比一个低,直接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这或许就是产品祛魅的过程。
过去,尽管车市竞争激烈,但车型分级和价格跨度始终是车企潜意识里共同遵循的规则。紧凑型轿车、中型SUV等车型有着明确的定位和价格范围,轻易不会打破这一常规。因为品牌的产品线通常包含多款车型,打乱常识的推陈出新只会自乱阵脚。若真想搞出点新花样,唯有主动开辟新的细分市场。
然而,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场竞争的无序性开始显现。为了生存或抢占先机,车企在各个级别推出低价新车变得愈发频繁。价格战看似是车企赔本赚吆喝的表象,但归根结底,仍然是追求极致性价比的体现。
这场战争的本质在于,如何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产品,甚至买到更高级别的车型。但随着这种势头全面铺开,市场秩序紊乱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中国车市,产品降维打击早已是传统。弱势品牌要想卖车,就得拿出更大尺寸的车型和更低廉的售价。曾经的大部分自主品牌就是典型例子。然而,当所有主流车企都采用这种方法后,不仅可能压缩合资和进口品牌的市场空间,更让消费者形成了新的认知:B级轿车只值15万左右,5米长的中型SUV也不过20~30万。结果导致新车售价难以提升,品牌溢价无从谈起,而在技术内卷的未来,还需要投入大量研发费用进行迭代。
比亚迪、吉利等头部车企去年纷纷降价,外界常感叹卡罗拉、轩逸等车型应只卖6万,帕萨特、凯美瑞应卖12~15万。从情感上看,这样的结果似乎并无不妥,毕竟中国企业能将同级产品的成本压缩到极致。外资品牌跟不上节奏,似乎只能自认倒霉。
然而,经过市场的洗礼,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汽车只是消耗品,再多花哨的配置也无济于事。对于企业而言,产品同质化、低价竞争蔚然成风,想要借此跳出怪圈变得越来越难。
中国车市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庞大的市场催生了大量车企,随着时间的推移,车企对竞争的理解与国际巨头有着显著差异。正如上海车展上,仍在舞台中央的企业互相叫嚣,比拼谁的新车更便宜、更能打动消费者。选择离开的,必然有其原因。但对于内卷式发展,恐怕谁都无法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换个角度来看,随着市场竞争的参与者逐渐减少,消费趋势在新四化发展的推动下逐渐定型。从这届上海车展开始,相比产品和技术的激烈竞争,或许也有人期待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品牌故事等方面展现出自己的态度。
作为旁观者,看着全行业深陷价格战的泥潭无法自拔,身心俱疲。在现有的用车需求下,每一款新车都很难再激起当年看到理想ONE时的那份激动。是质疑还是欣喜?在售价公布的那一刻,似乎都变得毫无意义。
当越来越多的外资车企提出疑问,究竟什么样的产品才适合中国用户时,我们会回答,是中国车企努力落实的科技平权让中外企业的价值观产生落差。未来能俘获人心的产品,必须跟随中国的思路。
但不可否认的是,从现有的新车攻势背后也能看出,过分执着于价格的新车发布,已经让整个行业陷入了一个疲惫不堪的亚健康状态。何时能走出这一困境,仍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