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意盎然的四月,北京两大科技巨头美团与京东,在一场无声的较量中,悄然拉开了即时零售领域的新篇章。美团总部望京大厦内,一场品牌升级发布会刚刚落幕,空气中弥漫着新鲜研磨咖啡的香气。会上,美团核心本地商业掌舵人王莆中宣布,“美团闪购”将独立运营,并以“30分钟万物到家”为口号,剑指即时零售的广阔天地。而就在此时,远在20公里外的京东亦庄总部,一场紧急媒体沟通会同步进行,京东宣布其外卖订单量已突破500万单大关,并计划本季度招募5万名全职骑手,以“秒送”服务作为回应。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同武侠小说中的高手过招,美团以“闪购”为剑,直击京东腹地;京东则以“秒送”为盾,稳稳接住对手的攻势。两杯尚有余温的咖啡,仿佛成为了这场战役的缩影——在即时零售的战场上,时间就是一切,胜负或许就在一杯咖啡送达的短短30分钟之内。
即时零售的战争,起源于外卖,却又远远超越了外卖的范畴。根据商务部发布的《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3)》,自2018年以来,即时零售市场年均增速超过50%,预计到2026年,这一增速仍将保持在47.1%的高位。市场规模之巨大,令人咋舌。美团闪购事业部负责人曾透露,到2027年,仅美团闪电仓的规模就将突破2000亿元大关;而京东则凭借“自营秒送”服务,覆盖了超过10万家线下门店,日均订单量直指千万级别。
美团的“闪电战”策略,是以高频的外卖业务带动低频的全品类销售。其核心竞争力在于700万骑手组成的庞大配送网络和遍布全国的“闪电仓”体系。截至2024年,美团的非餐饮订单量已突破1800万单,数码家电、药品等高客单价商品的增长速度远超预期。王莆中曾直言不讳地表示,用户在点外卖时顺手购买一台iPhone,比专门去电商平台下单要自然得多。这种“高频带低频”的策略,直接威胁到了京东的3C产品基本盘。数据显示,2024年美团闪购的iPhone新品预售量同比增长了300%,而京东同期手机品类的增速仅为12%。
面对美团的凌厉攻势,京东则采取了“防御反击”的策略,以其自营的供应链体系为基石,对抗美团的“半小时达”服务。京东的底牌在于其二十年来积累的深厚供应链实力。全国超过800个仓库、数万家品牌线下门店接入了“秒送”服务,30分钟内即可送达的商品种类涵盖了家电、美妆甚至药品。刘强东在内部信中强调,京东的“快”并非仅仅依靠外卖小哥的电动车,而是从工厂到消费者手中的全链路提速。为了补足高频场景,京东外卖以“品质堂食”为差异化切入点,用0佣金和百亿补贴吸引商家入驻,并为全职骑手全额缴纳五险一金——尽管这项人力成本每年增加超过20亿元,但京东将其视为“买用户心智的长期投资”。
这场战争表面上看是配送时效的比拼,实则是两种截然不同商业模式的直接碰撞:美团的“平台化扩张”与京东的“供应链深耕”。美团更像是一个“连接者”,通过轻资产模式整合线下零售资源,利用流量和算法来分配订单。其闪电仓多为与第三方合作,SKU数量超过3000个,库存周转率高达7天,依赖动态补货系统降低滞销风险。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灵活性高,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而京东则更像是一个“重装战士”,自营商品占比超过90%,从采购到配送全程可控。然而,“重”也带来了挑战,如大家电配送需要特殊车辆,人力成本是美团的1.5倍等。
随着即时零售市场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趋势也逐渐显现。首先是从“半小时达”到“分钟级战争”的升级。京东已在北京试点“9分钟极速达”服务,而美团则在深圳测试无人机配送技术。艾瑞咨询预测,到2027年,一线城市核心区域的配送时效将缩短至15分钟以内。然而,这场“无限提速”的游戏也带来了不少隐忧,如骑手超时被罚款等问题。其次,供应链的“毛细血管革命”正在发生。传统电商的“中心仓+干线物流”模式正在被即时零售的“前置仓+即时配送”模式所颠覆。美团闪电仓平均面积虽小,却能覆盖周边5公里内的10万居民;而京东则将大型超市改造成“前店后仓”,商品流通效率提升了40%。然而,这场变革的代价也是高昂的,如美团每个闪电仓的年亏损约为50万元,京东自营秒送业务的毛利率也仅为8%,远低于传统电商的20%。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看似激烈的竞争中,双方也开始展现出合作的姿态。2025年3月,京东与永辉超市结束了合作关系,却转身接入了物美、华冠等区域零售商;而美团则在挖角京东3C经销商的同时,也向京东开放了部分餐饮供应链数据。这种“对抗中合作”的态势,或许才是即时零售市场的终极形态。正如零售专家所言:“未来不会有纯电商或纯线下之分,只有即时与非即时的区别。”
在这场京东与美团的较量中,普通消费者或许才是最大的受益者。30元一杯的星巴克外卖附赠免费充电宝、2999元的手机比官网便宜200元还送半小时达……这些实实在在的优惠和服务,正是这场战争带给消费者的红利。或许正如刘强东所言:“商业竞争的本质不是打败对手,而是创造社会价值。”当美团骑手和京东小哥穿梭在同一栋写字楼里,当半小时送达成为生活标配时,这场战争的真正赢家,正是每一个拿起手机、享受“即时幸福”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