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特朗普时代开启的中美关税贸易战已持续逾三周,其连锁反应在全球经济版图上激起了层层涟漪。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稀土资源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棋子之一,特别是对高度依赖中国稀土的日本汽车产业而言,更是如临深渊。
中美贸易摩擦的余波不仅限于关税层面,更深层次地触动了全球供应链的敏感神经,尤其是稀土这一战略资源的价格波动,直接冲击了全球汽车制造业。日本,作为长期依赖中国稀土进口的国家,其汽车产业首当其冲。数据显示,中国镓材料的进口量在2025年2月暴跌85%,同时,镝、铽等稀土价格飙升300%,这对于依赖稀土制造混合动力汽车的日本车企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面对稀土供应紧缩的严峻形势,日本汽车制造商如丰田、本田等,纷纷面临库存告急的困境。据法兰克福的金属交易员透露,多数汽车制造商的磁铁储备仅能维持数月。这意味着,一旦稀土供应链断裂,日本汽车的生产线或将陷入停滞,这对于依赖高效供应链运转的日本汽车产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为应对这一危机,日本车企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求技术突破,尝试通过“稀土减量技术”减少稀土使用量,以期在保持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然而,现实却异常残酷。丰田虽投入巨资研发替代方案,但结果却是成本上升25%,性能下降15%,市场接受度更是大打折扣,可谓得不偿失。
相比之下,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愈发凸显。中国不仅控制着全球九成的重稀土资源,还掌握了几乎全部的稀土提炼技术,使得其他国家即便开采出稀土,也需依赖中国进行加工。这种“中国加工—全球使用”的模式,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稀土行业的核心地位。面对这一现实,日本虽曾试图通过建立“稀土联盟”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无奈效果不佳,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在马来西亚的生产计划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
在全球稀土资源紧张的背景下,日本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为了应对稀土短缺,固态电池和无稀土电机等新技术的研发进程正在加速推进。然而,在这场技术竞赛中,日本企业已失去了领先地位,德国汽车制造商则通过投资中国稀土企业,为自身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面对这一局面,日本汽车业如何在全球化新阶段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