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战的硝烟中,中国的餐饮行业正默默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两国贸易冲突的升级,这场原本看似遥远的较量,如今已悄然渗透到了百姓的餐桌之上。
近年来,中美之间一系列的关税加码,不仅让两国的港口和海关变得繁忙,更在无声中推高了中国食品供应链中关键农产品的进口成本,尤其是餐饮和餐饮服务业首当其冲。部分美国商品在进入中国时,累计关税已高达245%。
今年4月11日,北京方面宣布,将对部分美国进口商品加征125%的关税,再次表明了中国对于任何损害其贸易利益的行为都将采取坚决反制措施的立场。
在这场贸易战中,中国的食品和饮料行业成为了真正的战场,从原材料到消费者的菜单,每一个环节都感受到了波及。其中,美国的大豆、牛肉和猪肉成为了这场风暴的中心,这三种产品在中国食品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豆是中国粮食进口的主力军,2024年进口量占总量的66.7%,进口金额占比更是高达76.4%。大豆被加工成大豆油和大豆粕两大核心产品,前者是中国最常用的食用油,后者则是畜牧业的重要饲料,支撑着猪肉和禽肉产业的发展。尽管巴西的丰收暂时缓解了大豆粕的价格压力,但如果美国大豆进口量大幅减少,价格很可能回升至每吨3500元,较当前的2951元上涨15%,这将导致养猪成本从每公斤14.3元上涨至约16元,进而可能淘汰小型养殖户,并全面推高肉类价格。
牛肉市场也已经出现了波动。据肉类交易所数据显示,进口牛肉价格单日涨幅可达每吨1500元。
猪肉市场同样面临风险。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40.8万吨猪肉,占总进口量的17.9%。新关税的实施预计将在2025年显著减少这一数量,令人担忧的是,这可能会重演2018年贸易战期间猪肉价格飙升的历史。
在这场关税战中,消费者已经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影响。在中国山姆会员商店,美国牛里脊的价格已经从每包290元上涨到320元,涨幅达13.8%。
餐饮企业也在积极应对。福建的一家烧烤店就因成本上升,将原价139元的套餐中三款美国牛肉选项之一撤下。同时,一家年采购额超过500万元的牛肉供应商也报告称,成本上涨了23.5%,从每公斤34元上涨到42元。
一些西式餐厅和特色餐厅,由于大量依赖进口食材来维持其高端定位,因此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一篇热帖中提到,某东方文华酒店的厨师表示,波士顿龙虾的价格已经从每斤150元上涨到180元,这反映了进口商品普遍面临的成本压力。
即便是一些不直接采购美国商品的餐厅,也难以完全置身事外。全球供应链紧密相连,大豆油、鸡饲料、调味品,甚至是奶酪和香料,往往都直接或间接与美国有关。
“这就像苹果手机一样,”一位观察者指出,“你可能觉得芯片价格与你无关,但一旦你置身于全球供应链中,成本的波动就会影响到每一个人。”
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正通过复杂而微妙的全球供应链,以难以预料的方式,悄然改变着中国餐饮行业的面貌。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在菜单上看到更多因贸易战而带来的价格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