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协作被视为提升效率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否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然而,许多办公场所的协作效率仍受到严重制约,主要问题在于空间与人员之间的割裂,而非单纯的人与数据分离。
AI的输出质量高度依赖于其输入的质量。因此,AI协作能力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源于空间感知能力的缺失,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信息的采集质量不足和数据化处理不充分,这大大限制了AI在企业及用户中的即时应用潜力。
会议作为企业决策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其复杂性涉及空间、人员和数据等多个方面,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同时,会议具有空间属性,AI的力量需要突破云端和数字屏幕的局限,实现物理空间和数字系统的全面覆盖。
“在AI参与决策之前,首要任务是确保AI能够无缝融入人与设备之间。”国内领先的会议解决方案提供商MAXHUB的副总裁陈思炯向媒体透露,目前,无论是SaaS平台如Teams、腾讯会议,还是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如MAXHUB,都在致力于通过AI技术来消除空间协作的障碍。
MAXHUB近期推出了AI会议解决方案2.0,其核心价值在于“空间智能化”,旨在通过AI技术优化会议场景,进而满足企业的智能化转型需求。
随着全球化办公的普及,远程视频会议已成为主流。然而,由于缺乏面对面的空间场景,视频会议在信息传递上存在明显局限,如延迟、声音重叠导致的发言受限,以及非语言线索如肢体和面部表情的缺失,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议程的僵化和理解上的偏差。即便是在面对面的会议中,协作问题也同样严重。
根据《哈佛商业评论》今年3月的一项调查,超过90%的知识工作者表示,会议后遗症对工作流程或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如观点难以转化为行动、会议讨论偏离主题、缺乏明确的议程目标和后续执行跟进等。
因此,仅仅具备空间感知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推动空间向智能化发展,实现观点总结、待办事项梳理和辅助决策等功能。MAXHUB通过沉浸式会议解决方案,如利用声纹和唇动识别技术来增强空间内的信息采集,来应对远程会议缺乏空间感的问题。
空间智能化的下一步,是在空间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融合提升AI的输入和输出能力,缩小人与人之间在专业能力、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差距,同时贯穿整个场景流程,实现人、场景和数据之间的无缝连接,从而达到人机协同。例如,AI的多模态理解能力可以静默地将会议内容数据化,并通过指令传输到企业所需的办公场景中。
尽管空间智能化和现有的语音转文字等工具都旨在连接人与场景,但在技术层面,它们截然不同。真正的空间智能化意味着AI能够参与辅助决策,甚至主动参会。陈思炯认为,当前阶段,主要考验的是厂商的沉浸式技术积累,如增强AI感知能力。
MAXHUB的AI会议解决方案2.0的优势在于,其已经实现了跨设备协同和高质量多模态输入环境,空间场景中丰富的信息维度能够增强AI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为实时翻译、关键帧提取、会议总结等应用提供更完整、准确、迅速的推理能力,从而帮助企业打造即插即用的会议智能体。
自企业引入“大屏”以来,会议空间经历了从硬件+数字化工具阶段,到多端协同的协作阶段,再到认知增强的智能阶段。软硬件是智能化迭代的基础,引入AI后,会议空间变得更加智能,更接近企业决策的神经中枢。
硬件、模型、应用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技术架构,如何将会议空间内的人机协同扩展到空间之外,挑战不仅在于AI的认知能力。传统会议场景通常与办公生产力脱节,被视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主要原因是会议流程没有被纳入企业的生产力流程中。协作工具链分散,会前、会中、会后需要使用不同的协作工具。
MAXHUB的AI会议解决方案利用AI的思考能力和上下文记忆特点,贯穿了会议预约、会议材料准备分析、会中沟通辅助和记录分析,再到会后的代办执行,实现了会议场景的一致化表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持续的模型调优至关重要。MAXHUB使用了大量内部真实会议数据来训练和分析,针对讨论会、培训会、面试等不同细分场景的语义识别理解进行了优化,确保环境感知和信息采集是端到端的,从而无缝融入会议前后的办公流程中。
陈思炯表示,要让空间协作打破“空间”限制,在企业中流动起来,单纯的技术突破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技术架构有深刻的理解,以及成熟的技术融合能力。MAXHUB将智能空间划分为四个架构层,从后端到前端分别是决策层、认知层、应用层和感知层,分别对应不同的技术融合。
在感知层,语音、图像、触摸、环境传感器数据采集的精准性和稳定性,不仅考验设备的质量,还考验其调度择优的能力,同样需要智能化的创新和迭代。认知层和决策层也是如此,不仅涉及调用多模态混合模型和动态知识图谱,还需要通过实时协作协议、决策路径优化算法来完成复杂的识别与理解。
凭借国内会议平板“首创者”的身份,MAXHUB推出了AI+PC产品,从会议场景切入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全流程,帮助企业将“脑力”释放到日常办公场景中,促进员工个人能力的成长。
新质生产力要求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对于大多数只关心“好不好用”而不关心技术原理的企业客户来说,创造“新质场景”往往比创造单点应用更有影响力。会议作为高价值密度的场景,尽管每场会议的内容、议程和参会人的职业习惯各不相同,但会议空间本身具有跨行业的共性。因此,会议解决方案需要的是场景的纵深,而非行业垂直。
凭借母公司视源股份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和AI技术的前沿探索,MAXHUB在高清显示、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了场景化创新。在母公司的研发效率和既有产品能力的支持下,MAXHUB推出了国内相对最完整的会议空间整体解决方案,并能够专注于开发解决方案,服务客户的本地部署实例。
过去,各行各业会议中的最大差异在于专业语料库的不同,这一点在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内也存在壁垒。而MAXHUB AI会议解决方案2.0支持多语言实时互译、行业术语理解,并能够结合企业自身的语料库识别优化专业词汇,从而解决了会议场景的“跨行业”理解痛点。
这也是为什么,在会议领域深耕八年后,MAXHUB的客户群已经涵盖了国内超过80%的五百强企业。据QYResearch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会议解决方案市场销售额达到了39.23亿美元,未来五年年复合增长率为8.7%,市场潜力巨大。然而,包括微软、Google、Zoom在内的主要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仍以软件和SaaS为主,产品功能主要集中在视频会议、文件共享等基础需求上。
2024年无疑是AI应用的元年。随着虚拟会议平台等创新模式的出现,会议空间有望成为AI最早规模化落地B端的场景之一。陈思炯也表示,MAXHUB目前正在致力于从交互体验的细节上培养企业客户的智能化协作习惯,从组织端激发AI的协作想象力,而不是强行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