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随着专业观众的纷至沓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海车展)正式拉开帷幕。而在此前的数日内,丰田雷克萨斯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正式落地,标志着中国仅有的两家外商独资整车企业均将目光投向了上海。
在全球局势错综复杂的当下,外资整车及供应链企业非但未远离中国,反而纷纷选择此时踏入中国市场,齐聚上海车展,形成人流如织的壮观景象,孕育出无数伟大构想与创新灵感。这些外资企业的动向,无疑为全球汽车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不难看出,中国完善的汽车产业链基础与庞大的消费市场,将在全球汽车产业链重构的浪潮中,成为上海最坚实的优势。
此次上海车展前夕,上海汽车圈已热闹非凡。4月22日上午,丰田汽车公司执行董事上田达郎亲自前来,参加了雷克萨斯(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签约仪式,而新任总经理加藤武郎也已到位。丰田此次在上海的整车生产线项目,无疑是继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后,又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标杆。
回顾2018年,特斯拉入驻上海,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显著的“鲶鱼效应”,极大地推动了本土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进程。如今,丰田的加入,又将为汽车产业带来哪些新的想象空间?据悉,丰田汽车与上海的合作不仅限于整车生产,更涵盖了产业链上下游、智能驾驶、氢能、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物流及供应链等多个领域,旨在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引领性项目。
丰田落户上海的消息传出后,上海新金山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咨询电话络绎不绝,每天都有多批次客户前来咨询,其中不乏来自宁波、苏州、常熟等汽车产业重镇的企业,他们都希望能与丰田建立合作关系。园区正在对现有资源进行梳理,规划不同模式,以满足企业的入驻需求。
与丰田同日宣布消息的,还有梅赛德斯-奔驰。在上海的科技日活动中,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强调了奔驰本土化的重要性,并表示奔驰的本土研发已从“在中国,为中国”迈向了“在中国,为全球”的新阶段。目前,奔驰正与中国大模型企业合作,优化云端基础架构,并计划在其车型上集成中国的大语言模型。
车展首日,另一德国车企巨头宝马也展示了与中国大模型企业合作的成果,他们定制了两款车用AI智能体,计划搭载在明年国产的BMW新世代车型上。这一系列动向表明,外资车企在中国加速本地化的趋势仍在持续,而中国汽车产业的升级也将对全球汽车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今年以来,外资汽车产业链布局上海的步伐明显加快。1月6日,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舍弗勒在嘉定区设立了全资子公司,专注于氢能相关技术及产品;2月11日,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投产,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1万台;4月14日,巴斯夫聚氨酯减振元件工厂在浦东科技创新园启动扩建,旨在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提供解决方案。
以巴斯夫浦东基地为例,从最初的单一生产部门到如今集研发、生产、市场与销售、职能部门于一体的综合基地,巴斯夫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巴斯夫副总裁博永表示,得益于中国日益增长的需求,巴斯夫正不断提升服务中国客户的能力。此次扩建的聚氨酯减振元件工厂,总产能预计提升近70%,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下游行业的蓬勃发展。
同样,舍弗勒也在积极参与上海的供应链体系建设。舍弗勒氢能科技公司落户嘉定后,已参与上海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零碳氢储工程项目,并提供了PEM电解水制氢解决方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成功故事更是无需多言,其带来的不仅是整车生产,更是一整套上下游产业链的集聚。如今,特斯拉零部件本土化率已超过95%,本土一级供应商超过400家。
“上海速度”仍在不断刷新。雷克萨斯项目从初步洽谈到正式落地,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而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开工到投产的超高效率,更是让马斯克成为了“上海制造”的忠实粉丝。如今,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从动工到投产,仅用时8个多月,再次展现了“上海速度”的惊人实力。
这样的速度背后,不仅是上海强大的基建能力,更是其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为了帮助雷克萨斯尽早完成电动化转型,上海建立了市区多维联动机制,并搭建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办公平台,以实现7×24小时的快速响应。而雷克萨斯工厂所在地块,更是金山珍藏近十年的“大衣料子”,最终等来了最合适的企业。
普华永道中国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金军表示,上海已经搭建起“4+N”汽车工业服务集群的产业格局,涵盖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和文化交流等多个关键环节。这样的产业格局,不仅提升了上海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更让上海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风暴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