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车展,相较于往年的喧嚣,呈现出一种更为沉稳的氛围。车展上,缺少了“车圈顶流”小米创始人雷军及其小米YU7的身影,而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虽成为焦点,却未再上演“坐车顶”的戏码。车企间的宣传少了火药味,高管间的串门也不似往常频繁,但车展的规模和受关注度依旧不减。
据官方数据,本届车展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业参展,展出总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参展国别范围更广,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车展现场,各家车企紧锣密鼓地举办发布会,4月23日至24日的媒体日里,新闻发布会多达193场,堪称历年之最。
今年的车展,车企们将视线重新聚焦于卖车本身,背后折射出行业的微妙变化。车展前夕,小米SU7的智驾事故引发广泛关注,加之工信部的一纸公告,让车企们对智能驾驶的宣传更为谨慎,纷纷宣称“产品仅具备L2级辅助驾驶功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智能驾驶的消失,而是车企们变得更加务实,更加注重安全。
在车展上,性价比和AI成为了关键词。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的展出面积达到约10万平方米,参展规模和数量较上届大幅增长。车企们纷纷推出高性价比的车型,技术下放成为趋势。五菱汽车推出的五菱星光2025款,预售价仅为10.98万—12.98万元,却搭载了辅助驾驶系统,提供全速域自适应巡航、自动变道等功能。比亚迪的海豹06EV定价在12-15万区间,基于e平台3.0 Evo打造,搭载了多项硬核领先技术。
车企们不仅在性价比上竞争,更在AI技术上展开较量。随着大数据、AI与智能车的深度融合,科技企业与车企的合作日益紧密。车展上,科技企业、芯片厂商与车企的跨界融合,重构了竞争逻辑,生态能力成为决胜未来的关键。国产汽车供应链商站到了台前,掌握了话语权。智能驾驶领域的小马智行、元戎启行、禾赛等超过5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首次单独参展亮相。
在车展期间,禾赛科技推出了面向L2到L4的激光雷达感知方案“千厘眼”,以及新一代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小马智行也宣布其第七代车规级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方案全球首发,并与丰田、北汽、广汽等车企共同推进Robotaxi前装量产。这些科技企业的动作,不仅展示了其在智能驾驶技术上的实力,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蔚来汽车也带着其三大品牌及多款车型亮相车展,其中萤火虫和乐道两款车型分别针对中低端市场,展示了蔚来在性价比布局上的决心。小鹏汽车则推出了定价在20-25万元的中型纯电SUV小鹏G7,主打性价比,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本。
上海车展作为汽车行业的年度盛会,不仅展示了车企们的新车型和技术,更反映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智驾的规范化、性价比的技术升维、AI的生态化,共同勾勒出汽车产业的未来图景。在这场变革中,车企们纷纷寻求突破和创新,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