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Agent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得这一细分领域迅速成为2025年投资界的宠儿。在这场由技术创新引领的风潮中,Manus AI凭借其在国内市场的亮眼表现,被视作正式开启了Agent技术的黄金时代。
近期,Manus AI背后的企业“蝴蝶效应”再传佳音,成功获得了一笔由美国知名风投机构Benchmark领投的高达75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46亿元)的融资。此轮融资之前,Manus AI已从包括腾讯、真格基金和红杉中国在内的多家投资机构筹集了超过1000万美元的资金。此次融资不仅大幅提升了Manus AI的估值,使其接近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6.44亿元),更为其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尽管向Manus团队求证此消息时暂未得到回应,但这一融资消息无疑为业界带来了震动。今年早些时候,Manus AI推出了一款尚处于内测阶段的通用AI Agent,该Agent能够独立完成简历筛选、行程规划及股票分析等多项任务,并在多项性能指标上超越了OpenAI的Deep Research。Manus AI还推出了订阅服务,基础版价格为每月39美元,高级版则为199美元。
领投方Benchmark作为业界知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其投资眼光向来备受瞩目。此前,Benchmark已成功投资了包括HeyGen和Sema4.ai在内的多个华人AI创业项目。HeyGen,这家专注于AI视频生成的科技公司,曾因让郭德纲飙英语、霉霉说中文等创意视频而一度走红。值得注意的是,HeyGen的投资者阵容中同样包括真格基金和红杉中国。
“蝴蝶效应”计划利用这笔新获得的资金进一步拓展其服务范围,将业务触角延伸至美国、日本和中东等国际市场。这一战略决策彰显了这家AI公司的全球化视野。在最近的投中峰会AI分会场上,有嘉宾指出,面对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出海成为了许多AI公司的必然选择。
Manus AI的成功离不开其背后的强大团队。公司由肖弘、季逸超和张涛三位年轻有为的合伙人共同创立,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背景和专长,形成了互补的团队结构。肖弘,这位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创业者,曾在2015年创立了夜莺科技,并成功获得了腾讯和真格基金等机构的投资。季逸超,这位年轻有为的科学家,曾在20岁时创立了Peak Labs,专注于信息提取与检索技术研发,并开发了被誉为“中文互联网最大通用知识图谱”的Magi知识图谱系统。张涛,则拥有丰富的科技公司产品经验,曾在光年之外担任产品负责人。
然而,Manus AI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自推出以来,它便面临着诸多争议。一方面,有观点认为Manus AI的营销手段过于饥饿营销,引发了舆论的反感。但团队对此表示,他们从未开设任何付费获取邀请码的渠道,也从未投入市场推广预算。另一方面,关于Manus AI是否“套壳”的争议也时有发生。但事实上,对于一家Agent公司而言,核心优势在于任务规划与执行框架,而非是否自研大模型。
在应用类产品领域,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关键。这一点,从AI搜索引擎公司Perplexity AI的成功案例中便可见一斑。尽管Perplexity AI也曾因“套壳”而备受质疑,但其创始人却将重心放在了打磨产品和提升用户体验上。最终,这家公司在一年内完成了四轮融资,估值实现了两倍增长。
随着AI Agent技术的不断发展,Manus AI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其中,成本问题尤为突出。由于AI Agent服务的成本较高,如何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实现盈利成为了摆在Manus AI面前的一道难题。为了降低成本,Manus AI已与阿里通义千问团队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探索在国产模型和算力平台上实现AI Agent功能的新路径。
然而,即便成本问题得到解决,Manus AI仍需面对来自大厂的竞争压力。在通用Agent领域,大厂凭借其在数据、用户和算力等方面的优势,往往能够更容易地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例如,字节旗下的扣子空间便是一款集成了通用Agent入口和多种可调用工具的AI产品。OpenAI、智谱等巨头也在积极布局Agent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抢占市场份额。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Manus AI需要不断创新、提升自身实力以应对挑战。只有这样,它才能在通用Agent这条赛道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