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产业的广阔舞台上,燃油与智能,长久以来似乎被视作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体,各自占据着一端。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崛起,传统燃油车也不得不开始转型,向智能化迈进,以期在这场汽车行业的变革中保持竞争力。
在2025年的上海车展上,“油电同智”成为了热议的话题。无论是历史悠久的燃油车巨头,还是新兴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甚至是芯片制造商,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这一核心理念。一汽奥迪A5L作为品牌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技术的豪华燃油车型,在车展上吸引了众多目光。华为汽车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产品营销部部长聂奕强调,A5L的发布标志着燃油车并非智能时代的旁观者,而是共同定义了“油电同智”的新标准。
事实上,早在车展之前,华为与奥迪的合作就已备受瞩目。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MKT与销售服务部副总裁冷江涛曾透露,双方的合作始于2019年,经过五年多的努力,终于将华为乾崑技术成功搭载在奥迪车型上。这一合作成果,无疑为燃油车的智能化转型树立了典范。
观察当前汽车市场,不难发现,众多传统燃油车正在积极寻求智能化突破。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相较于智能驾驶,燃油车在智能座舱方面的发展起步较早。这得益于智能座舱技术相对较低的实现难度和成本。智能座舱主要涉及车内电子设备、显示屏、软件系统及人机交互界面等方面,这些技术在消费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下逐渐成熟,并较容易集成到汽车中。
相比之下,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则需要高精度传感器、强大计算芯片、复杂算法及可靠通信技术等全方位支持。这些技术在早期研发难度大、成本高昂,且需要对车辆电子电气架构进行深度改造。因此,尽管消费者对于智能驾驶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燃油车在智能驾驶方面的进展相对缓慢。
然而,随着电车对油车的“攻击”从电动化“价格战”转向“智驾平权”,智能座舱已难以满足消费者对燃油车智能化性能的渴望。即便是豪华车型,也需要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以吸引消费者。
在此背景下,燃油车阵营尤其是全球大型汽车集团开始引领燃油智能化效应。一汽-大众发布的“燃油车三步走”智驾路线图,便是一个典型例证。该路线图规划了从普及核心高阶智驾功能,到实现端到端大模型上车,再到智驾功能全面覆盖的三个阶段,旨在确保燃油车的智驾平权。
这一转变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产业逻辑。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驾驶产业链系列企业将迎来新的市场空间。华为乾崑合作车型已超22款,覆盖多种动力形式和车型,展现了燃油车智能化转型的广阔前景。同时,汽车智能化的发展也推动了芯片需求的激增。一辆L4级自动驾驶汽车的芯片使用量甚至超过3000颗,对芯片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燃油车智能化之路并非坦途。由于能源系统和电气架构的本质区别,燃油车和电动汽车在智能化技术路径上存在显著差异。燃油车需要升级电气架构,解决分布式ECU架构下信息传输效率低、软硬件升级困难等问题。同时,燃油车有限的电力供应也制约了智能化设备的长时间运转。
尽管如此,从技术发展趋势和车企投入力度来看,未来油车和电车实现对等智能化水平仍具有可能性。这离不开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厂商和芯片厂商的共同努力。它们需要针对燃油车特点开发出更适配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并解决电力供应和电气架构等问题。同时,燃油车庞大的市场存量也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燃油车智能化的浪潮中,国产芯片企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黑芝麻智能宣布旗下的A1000家族芯片获得一汽平台定点,将首次搭载于一汽燃油车型,实现了“油电全适配”的重要突破。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国产芯片在燃油车智能化领域的竞争力,也为燃油车的智能化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