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美的率先入局,商业化之路挑战何在?

时间:2025-04-29 15:30:41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逐步成为现实。记得小时候观看《机器人总动员》时,主人公瓦力那勤劳的身影总让人幻想,如果家里有个机器人能帮忙打扫卫生,那该有多好,自己就能有更多时间去享受户外的乐趣。孩子的世界里,这样的梦想简单而又纯粹。

而今,这一梦想似乎已触手可及。据界面新闻报道,家电巨头美的即将在5月将其自主研发的类人形机器人引入洗衣机工厂,执行包括机器运维、设备检测和货物搬运在内的多项任务。美的高管信心满满地表示,在实验室测试中,这些机器人的打螺丝效率已不输普通工人。

不仅如此,美的还计划在下半年将类人形机器人部署到线下门店,用于商业导览和咖啡制作等场景。这一举措不禁让人思考,或许门店导购将成为首批被机器人“取代”的职业之一。

事实上,机器人入驻工厂在2025年已不再新鲜。小鹏汽车的人形机器人已在广州工厂投入使用,这意味着,你驾驶的小鹏汽车上,那些精密的螺丝很可能就是由机器人亲手拧紧的。

不仅小鹏,小米、特斯拉、比亚迪等汽车厂商也纷纷跨界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从产品角度看,这一跨界似乎水到渠成。汽车企业拥有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先天优势,人形机器人所需的关键零部件与新能源汽车多有交集。同时,汽车行业丰富的精密加工设备经验有助于降低机器人零部件的生产成本,加速其更新迭代。

那么,人形机器人究竟有何独特魅力,让人类如此痴迷于研发?首先,人形机器人拥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模拟人类动作,完成那些因环境或个体限制而无法由人类亲自完成的任务。其次,人类的行为逻辑可以复用到人形机器人上,降低开发门槛和训练成本。更重要的是,人形机器人的外观与人类相近,更容易被接受,能提供独特的情绪价值。

然而,人形机器人的前景虽美好,现实却充满挑战。续航差、机械设计缺陷以及数据采集和仿真难等问题,都限制了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目前,绝大多数人形机器人的续航时间都在2小时以内,难以满足长时间、高负荷工作的需求。同时,机械设计上的不足在机器人马拉松等赛事中暴露无遗,频繁出现的故障让人对其可靠性产生质疑。海量的数据采集和高质量的储存成本也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一大障碍。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之路仍在探索中前行。美的、小鹏等企业凭借供应链优势,正努力推动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和应用。然而,高昂的研发成本、漫长的研发周期以及落地难等问题,仍阻碍着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未来,如何降本增效、打消用户顾虑,让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百姓家,将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