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集团近期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主板上市申请,计划募资超过10亿美元。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智能驾驶技术研发、海外市场拓展以及重庆超级工厂的智能化升级。此举表面上看似一次常规的资本“补血”,实则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多重博弈。
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自2021年双方携手推出问界品牌及首款车型M5以来,赛力斯的财务状况实现了显著好转。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451.7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05%,并成功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达到59.46亿元。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问界M9和M7两款高端车型的热销,两者合计贡献了总销量的81.6%,并推动毛利率大幅提升至23.8%。
港股上市成为赛力斯缓解资金压力的重要途径。港股市场不仅具备灵活的增发机制,能够快速补充流动性,还能吸引主权基金、跨国投行等全球资本,为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提供有力支持。赛力斯已经出口到60多个国家,虽然海外市场占比仅为3%,但这一数字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间。通过港股融资,赛力斯可以加速在东南亚、欧洲等地区的工厂落地,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但赛力斯的港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华为将资源从“独宠”问界扩展到“五界矩阵”,赛力斯面临的技术光环稀释问题日益凸显。投资者开始质疑赛力斯是否仅是华为技术输出的“载体”,而非具备独立技术能力的车企。赛力斯的研发投入占比仅为4.86%,远低于其他新势力车企的15%,这种技术代工标签可能引发港股市场对其长期价值的重新评估。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赛力斯正在试图重构技术话语权。公司通过资本手段将华为技术资产转化为自有产权,如斥巨资买断问界系列商标和控股引望智能等。同时,赛力斯也在加强品牌建设,试图摆脱对华为的过度依赖。然而,这些努力能否成功,还需市场进一步检验。
在国内市场遭遇增长困境的背景下,海外市场成为赛力斯实现销量目标的关键增量。但国际化能力的不足也限制了赛力斯的估值提升空间。尽管公司计划通过港股募资拓展海外市场,但其2024年海外营收仅占比不足3%。相比之下,宁德时代通过港股融资加速欧洲工厂建设时境外收入占比已超30%。因此,赛力斯需要在全球化叙事上做出更多努力,以提升估值和市场认可度。
在智能电动汽车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赛力斯的港股闯关不仅是一次资本求援,更是一次向自身“华为依赖”转型的挑战。公司需要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海外市场拓展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以重塑市场对其的长期价值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