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澳太阳能”)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标志着这家光伏领域的领军企业再次踏上资本市场的征途。
回溯历史,晶澳太阳能曾在2007年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但八年后,即2018年7月,公司选择私有化退市。随后,在2019年11月,晶澳太阳能通过重大资产重组的方式,实现了在深交所的上市。
晶澳太阳能自2005年成立以来,便致力于提供多样化的光伏产品及光伏发电综合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已覆盖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并设立了16家海外销售公司,其中包括七个区域运营中心。海外市场在晶澳太阳能的销售额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超过总销售额的一半。
从财务表现来看,晶澳太阳能近年来经历了不小的波动。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营收分别为729.89亿元、815.56亿元和701.2亿元。尽管2023年营收有所增长,但到了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了14%。毛利方面,同样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从2022年的101.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33.78亿元,然后在2024年骤降至30.17亿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77.4%。
这一变化主要归因于光伏组件平均售价的大幅下跌。2024年,光伏组件的平均售价从2023年的1.47元每瓦降至0.92元每瓦,尽管销量有所增加,但售价的下跌对毛利率产生了显著影响。晶澳太阳能还对部分资产计提了减值拨备,导致2024年物业、厂房及设备减值亏损达到29.31亿元。
在利润方面,晶澳太阳能2022年和2023年分别实现了55.4亿元和71.92亿元的年内利润,但到了2024年,公司则出现了50.95亿元的亏损。经调整后的净利和经调整EBITDA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
进入2025年,晶澳太阳能的财务状况并未出现明显改善。第一季度,公司营收为106.72亿元,同比下降33%;净亏损为16.3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83亿元净亏损有所扩大。扣非后净亏损同样有所增加。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晶澳太阳能在全球市场的布局并未停止。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电池组件出货量达到15.65GW(含自用33MW),其中海外出货量占比约45%,显示出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强劲竞争力。
从股权结构来看,晶澳太阳能由东台晶泰福直接持有约47.45%的股权,而东台晶泰福则由靳保芳家族控制。靳保芳及其女儿靳军辉和靳军淼共同持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47.63%,构成公司的一组控股股东。
根据最新数据,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深圳州博方维企业管理中心等机构投资者也持有晶澳太阳能一定数量的股份。
晶澳太阳能此次选择再次冲击上市,无疑是为了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强的资金支持。面对全球光伏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晶澳太阳能能否在资本市场上再次绽放光彩,值得业界和投资者共同期待。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光伏行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晶澳太阳能作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其未来发展动向无疑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