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近期宣布的大规模裁员计划终于尘埃落定。4月25日,该公司现任华人CEO陈立武通过内部信向全体员工通报了此次调整。据报道,此次裁员波及范围超过20%,以英特尔全球10.89万名员工为基数计算,意味着约有2.2万名员工将面临失业。与此同时,部分岗位的工作时长也将从原先的3天坐班调整为4天。
此次裁员后,英特尔的员工数量将回归到15年前的水平。然而,这似乎并不是该公司的最低谷。分析师预测,英特尔在2024年的数据中心CPU销量将达到14年来的最低点。这家昔日CPU领域的霸主,如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艰难时期。陈立武面临的挑战,或将决定英特尔的未来走向,是步AMD的后尘,还是重蹈思科、诺基亚的覆辙。
英特尔与AMD的历史渊源颇深。两者均源自“仙童半导体”这一传奇企业。1955年,“晶体管之父”肖克利博士在加州圣克拉拉县创建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吸引了包括诺依斯、摩尔等在内的八位天才加入。然而,由于管理不善,这八位天才最终选择离开,并于1957年在Fairchild公司的支持下继续他们的研究项目,即后来的仙童半导体。1969年,仙童半导体的一位年轻销售员杰里·桑德斯带领七位同事创立了AMD。而诺依斯和摩尔则自立门户,创办了英特尔。
英特尔自成立以来,便一直是CPU领域的引领者。从1971年推出的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到1972年的8008微处理器,再到1978年的首枚16位微处理器8086,英特尔不断刷新着技术的边界。进入90年代,奔腾处理器Pentium的发布更是树立了新的里程碑。此后,英特尔陆续推出了64位服务器处理器Itanium和酷睿系列处理器,巩固了其在CPU市场的领先地位。
相比之下,AMD的发展则显得曲折许多。起初,AMD只是作为“第二供应商”重新设计产品。直到1975年,AMD才发布了首款CPU产品Am9080,但这只是英特尔8008的仿制品。90年代,AMD主要涉足低端市场,以获取市场份额。直到2000年左右,速龙(Athlon)系列处理器的推出才帮助AMD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然而,面对英特尔的酷睿系列,AMD依然难以招架。
英特尔曾凭借“Tick-Tock”模式在CPU市场上独领风骚。该模式意味着英特尔每年更新一次制造工艺和微架构,交替提升制程工艺和核心架构。然而,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兼顾设计和制造变得越来越困难。英特尔开始力不从心,而台积电等晶圆代工公司的崛起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2015年,当制程工艺进入14纳米时,英特尔和台积电之间的差距开始缩小。两年后,10纳米工艺成为英特尔的噩梦,而台积电则成功量产了7纳米工艺。
与此同时,英特尔在消费者市场上的表现也开始受到质疑。自2015年发布第五代酷睿移动处理器以来,英特尔在14纳米工艺上卡壳了五代,推出了三个版本,分别是14nm、14nm+以及14nm++,万年不变的skylake架构让消费者对英特尔的“挤牙膏”行为愈发不满。每当英特尔发布新产品时,网友们都会纷纷刷“+”来讽刺其挤牙膏的行为。
就在英特尔陷入困境之际,AMD迎来了新的转机。2012年加入AMD的苏姿丰(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苏妈”)带领AMD打响了反击号角。她摒弃了AMD以往中低端、性价比的路线,转而投向高性能计算。2017年,AMD推出了采用全新Zen架构的“锐龙”处理器,直接让亏损的AMD盈利,并将公司从破产边缘拉了回来。此后,AMD在高性能芯片上对英特尔穷追猛打,市场份额快速上升。
面对AMD的崛起,英特尔终于坐不住了。在其第十代i9处理器上,英特尔将核心和线程猛然提高到十核心二十线程的规格,试图挤爆牙膏。然而,此时英特尔面临的压力已经远不止单纯的CPU业务。在数据中心业务方面,AMD也推出了针对企业用户的霄龙(EPYC)系列芯片,在性能上已经实现了对英特尔的超越。英特尔在数据中心CPU市场的份额从2021年的80.71%下滑到了2022年的70.77%,一年降了10个百分点。
2021年,帕特·基辛格成为英特尔的新任CEO。然而,他的上任并未能拯救英特尔,反而将这家巨头进一步推向了深渊。基辛格无视外界意见,继续发力制造业务,提出了“四年五节点”的激进目标。然而,这一目标显然过于乐观。2022年至2024年,英特尔营收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更是亏损高达187.6亿美元。为了避免技术上的不确定性,英特尔甚至决定将部分产品采用台积电5纳米工艺制造,这对于曾经的王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讽刺。
今年3月,陈立武成为英特尔的新任CEO。作为半导体和软件行业的老兵,陈立武拥有丰富的投资与技术管理经验。他最知名的履历当属带领中芯国际成功在科创板上市。或许是巧合,也或许是英特尔的“迷信”,他们希望陈立武能够像老黄(NVIDIA CEO黄仁勋)和苏妈那样,带领英特尔触底反弹。
陈立武上任后迅速采取了行动。他首先进行了结构性裁员,以推动业务向AI和先进制程聚焦。同时,他明确提出了聚焦AI和先进制程技术的战略转型,集中投入18A制程研发和AI芯片业务。这是一场事关生死的战役。在消费级CPU市场上,英特尔的份额正在被AMD不断侵蚀。最主要的是势头问题和良品问题。分析师指出,英特尔需要在2至3年内推出具有竞争力的AI芯片,并确保18A制程按时量产,否则可能进一步丧失市场份额。
英特尔如今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从“Tick-Tock”模式的失效到面对AMD的崛起无动于衷,再到基辛格激进目标的失败,英特尔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局面。正如诺基亚的墓志铭所言:“我们什么都没做错,但不知道为什么输了。”英特尔需要深刻反思自己的过去,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