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西青区,一处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的封闭测试场内,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正在被精心雕琢。一张高清图片记录下这一场景:测试员正站在一辆装备先进的智能网联汽车旁,准备进行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的功能检测。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这一新兴职业的代表人物——姚中华,正全神贯注地搭建试验场景。转向机器人、制动和油门机器人被逐一安装,摄像头和机器人控制器与电脑相连,一场科技与传统的融合即将上演。
姚中华,33岁,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充满热情。他解释说:“我们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对汽车的每一项功能进行严格的测试,确保它们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我们还会实时记录试验影像和数据,为后续的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这一新职业,正是中国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的直接产物。2024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了19个新职业,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赫然在列。这些新职业大多服务于数字经济、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开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王琳琳指出,新职业的涌现不仅丰富了产品和服务供给,还为更多人提供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个人价值的新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些新职业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高度契合,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中国车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新技术应用方案和场景层出不穷。这些变革不仅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催生了一系列新工种和新职业。
姚中华的职业生涯就是最好的证明。六年前,他还是一名从事传统汽车门窗控制器研发工作的工程师。如今,他已经成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领域的佼佼者。随着中国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不断进步,他的测试工作也日益复杂和繁忙。
在AEB功能测试中,姚中华需要控制驾驶机器人将车辆加速到每小时60公里,并按照预设路径稳定行驶。当车辆通过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探测到测试假人时,它会判断碰撞风险并触发AEB功能,从而避免与假人发生碰撞。整个测试过程都会被检测机器人设备详细记录。
“对于每一项组合驾驶辅助功能,我们都需要在多种交通场景和天气条件下进行反复测试。单项驾驶辅助功能就要经历上百次验证。”姚中华说。随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他的测试工作也愈发重要和繁忙。
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的运营方天津市永泰恒基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佘红志透露,2024年先导区内封闭测试场的测试时长突破了5000小时,同比增长高达150%。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车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还促进了产业链企业的集聚和上百个新职业岗位的诞生。
随着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新职业的人才需求也在持续增长。据麦肯锡咨询公司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达到600万,人才缺口可能高达400万。而中国数字人才的缺口更是已经高达2500万至3000万人,并且这一缺口仍在不断扩大。
面对这一挑战,王琳琳认为中国需要构建“技术—制度—教育”协同机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引导新职业健康发展。这将有助于推动新业态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并充分发挥新职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