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巴特瑞科技有限公司繁忙的生产线上,一场关于动力电池的“重生”故事正在上演。这里,技术工匠与智能设备携手,将一块块看似废弃的动力电池赋予新生。
走进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精密的操作流程:电池组经过智能化拆解,其电压、内阻被严格测试,梯次价值被细致评估。马友维,工程装备部PMC经理,每天的任务就是“重启”这些电池的“第二生命”。
画面中,员工们正专注地在自动称重下料环节工作,这是电池重生旅程中的重要一环。在马友维眼中,这些被送来的“退役”电池,实则蕴藏着无尽的宝藏。
他解释道,电池包中的金属箱体、外壳,以及正负极材料如铜箔、铝箔等,均可实现再生循环。拆解后的通用结构件、电器件,甚至还能用于二手汽车的维修。更进一步的破碎处理,能产出黑粉、铜、铝等有价值物质,其中,黑粉经过提炼后,还能转化为电池级碳酸锂等关键材料。“我们的目标,就是让退役电池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利用。”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电池回收拆解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截至去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140万辆,占比达到汽车总量的8.90%。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更是分别达到了318.2万辆和307.5万辆,稳居世界第一。旧车换新政策的推出,进一步激发了消费者的购车热情,也为电池回收拆解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马友维,一个在数码电子、电池制造领域摸爬滚打近20年的老将,三年前毅然决然地踏入了电池回收拆解这一新兴领域。他坦言,正是看中了动力电池循环回收的巨大潜力,才决定从上游制造端转向下游拆解端。
“绿色、低碳、可持续,是未来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友维感慨道。他深知,安全高效的电池拆解回收技术,对于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循环经济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大意义。这份工作,让他深感自豪与责任重大。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电池拆解工”这一职业也逐渐被更多人认识和了解。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多样化也为电池回收拆解带来了新的挑战。不同车型所使用的电池包种类、工艺各异,对拆解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马友维和他的同事们不断学习新政策、新标准,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在技术创新方面,他也从未停止脚步。
在拆解一款电池包时,马友维发现,传统的工具难以满足拆解需求。于是,他与同事们联合攻关,通过切焊改装对拆解工具进行改造,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改造后,我们的拆解效率提升了75%左右。”他自豪地说。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政策部署的出台,如《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的发布,以及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池有限公司的成立等,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也增强了行业内劳动者的信心。
马友维表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绿色环保领域的新兴职业大有可为。他计划继续深造,学习积累自动化免放电物理拆解、智能化设备维护以及PLC编程等领域的知识技能,让智能设备与技术工匠携手并进,在新能源这条“新赛道”上创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