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对其新车SU7的定购页面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在智能驾驶相关术语的使用上做出了显著改动。具体而言,小米SU7标准版所配备的Xiaomi Pilot Pro系统,其宣传名称由“小米智驾Pro”更改为“小米辅助驾驶Pro”;而对于更高配置的小米SU7 Pro和小米SU7 Max,它们所搭载的Xiaomi HAD系统也同样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根据小米汽车官网的介绍,这一“端到端辅助驾驶”功能,能够实现从出发车位到目的地车位的全程辅助,用户只需设置导航,系统便能处理ETC/闸机辅助通行、窄路/环岛通行以及停车场内的寻位泊车等任务。
此次更名事件的背景,与今年3月29日发生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的一起小米SU7轿车交通事故紧密相关。该事故导致三名大学生不幸身亡,而小米官方公布的信息显示,涉事车辆在事故发生时正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这起事故迅速将智能驾驶的安全性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此之后,国内各大汽车公司在发布新车和进行产品宣传时,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表述变得更加谨慎。与此同时,行业主管部门也加大了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规范和监管力度。例如,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的一次工作推进会上,就明确要求车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并强调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据知情人士透露,该推进会还围绕测试、宣传、功能安全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多项具体要求,包括规范宣传用语,避免使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高阶智驾”等可能引起误解的词汇,而是应按照自动化分级标准,统一使用“(组合)辅助驾驶”一词。
紧接着,4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发出了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呼吁企业严格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进行营销宣传,杜绝虚假宣传与过度营销,确保功能命名科学严谨,防止因误导性表述而导致的驾驶员误用、滥用风险。
在车企方面,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在4月27日联合多家国内外知名汽车品牌及中汽中心,共同发布了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该倡议强调营销透明,呼吁全行业实事求是地进行宣传,明确智能辅助驾驶的功能边界和使用条件,让用户能够清晰地了解各自车型的真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