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的最新动态中,一位资深行业观察者,自称为“帮主郑重”,揭露了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改名背后的深层原因。这位见证了二十多年资本泡沫的老将指出,车企近期集体将“智能驾驶”更名为“辅助驾驶”的行为,其背后隐藏的秘密远比表面上的文字游戏复杂得多。
郑重提到,去年某车企在发布会上高调展示“脱手自动驾驶”,却被车主的实际测试所打脸,更有车企声称“全球首款L4量产车”,随后却被揭露测试数据存在造假。这些事件一度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和质疑。然而,这一切在工信部发布新规后得到了终结。新规明确规定,车企不得再使用“智驾”“高阶自动驾驶”等误导性词汇,否则将面临高达500万的罚款。
新规的实施,让一些车企不得不紧急调整宣传策略。小米SU7迅速将“智驾Pro”更名为“端到端辅助驾驶”,特斯拉的FSD也改称为“智能辅助驾驶”。这一变化背后,是辅助驾驶事故索赔数量的激增,2023年相关索赔案件增长了238%。更为严重的是,有车企将L2级别的辅助功能夸大宣传为“全场景自动驾驶”,结果导致股价暴涨后暴跌,市值蒸发千亿,这无疑是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一次严重误导。
新规不仅限制了车企的宣传用语,还划定了三条明确的红线:首先,禁用“自动驾驶”“脱手”等误导性词汇,统一使用“L2级辅助驾驶”进行描述;其次,对于因虚假宣传导致的伤亡事故,企业法人最高可判2年有期徒刑;最后,OTA升级必须遵循召回流程,确保用户安全,避免将用户作为试验品。
公安部门也加强了监管力度,对一起酒驾并开启辅助驾驶导致的事故进行了严厉处罚,让车企感受到了切肤之痛。对于车企在辅助驾驶测试中使用的作弊手段,如“方向盘配重块”等,也进行了全面围剿,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秩序。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这场改名风波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面“照妖镜”。一些车企通过公开路测视频和接管率数据,展现了自己的技术实力。例如,某车企在暴雨天仍能保持高识别率,另一家车企则直接公布了0.12次/千公里的接管率数据,这些真实的数据远比空洞的宣传更有说服力。同时,一些车企通过订阅制收费模式获得了用户的高度认可,复购率高达87%,这无疑是技术实力的体现。
然而,反面教材同样触目惊心。某新势力车企因代码抄袭被揭露,股价暴跌;还有车企将Mobileye方案稍作修改就宣称自研,研发投入占比极低,最终被监管约谈并裁员。这些案例提醒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必须警惕“三无车企”——没有自研算法、没有真实路测数据、没有场景落地的企业。
郑重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行业观察者,给出了自己的忠告。他建议投资者关注研发费用率超过8%、路测里程超过千万公里的企业,这些企业才是真正的硬核玩家。同时,他也提醒投资者警惕那些急于改名的车企,他们可能正在紧急删改宣传页,以应对监管压力。
随着新规的实施和监管力度的加强,汽车行业的这场大洗牌才刚刚开始。那些真正具备技术实力的企业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那些试图通过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的企业,则将面临市场的严厉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