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在其SU7新车型预订平台上,对一系列驾驶辅助功能进行了命名上的调整,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将“智驾”系列标签统一更改为“辅助驾驶”。例如,原先的“小米智驾Pro”现已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而“Xiaomi HAD”也相应地变更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这一变化反映出汽车制造商在智能驾驶功能宣传上的新动向。
事实上,多家车企正逐步调整其智能驾驶相关术语的使用,力求从过去的夸大营销转向更为理性、务实的宣传策略。上汽通用五菱已将其“灵眸智驾系统”重新定位为“辅助驾驶系统”,比亚迪亦步其后尘,将“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更名为“驾驶辅助系统”。同样,华为乾崑在发布其高速L3级自动驾驶商用方案时,也采用了“智能辅助驾驶”这一更为谨慎的表述。
在销售策略上,众多车企的实体店也不再积极推广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的覆盖范围或“脱手驾驶”等高级功能,而是更多地聚焦于车辆的空间布局、座舱舒适度等基础性能上,以此来吸引消费者。
尤为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的一次会议,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管理、软件升级以及智能驾驶功能的宣传和使用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规范性要求。会议明确指出,各汽车生产企业必须深刻理解和遵守相关通知精神,全面开展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测试验证工作,清晰界定系统功能边界,制定完善的安全响应措施。同时,会议还强调,企业不得进行夸大或虚假宣传,必须严格履行告知义务,确保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全面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安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