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迎来了一场宣传术语的变革。曾经风光无限的“智能驾驶”概念,正逐渐从车企的宣传物料中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更为谨慎的“辅助驾驶”表述。
这一变化始于小米汽车等车企对宣传术语的调整。据观察,小米汽车近期在宣传中已不再使用“智驾”一词,转而采用“辅助驾驶”来描述其智能驾驶功能。与此同时,理想等多家同样以智能驾驶为卖点的新能源车企,也悄然降低了“智驾”的使用频次,或采用了更为中性的表述方式。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监管部门的强力介入。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了一场关于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推进会。会上,监管部门明确提出了多项要求,包括规范宣传、不使用夸大和虚假词汇、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等。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会议明确要求车企在宣传中不得使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高阶智驾”等名词,而应按照自动化分级标准,统一使用“(组合)辅助驾驶”一词。
这一规定迅速在行业内产生了连锁反应。不少车企开始调整宣传策略,以适应新的监管要求。在上海车展等近期举办的车展上,已有销售人员明确表示,现在不再使用“智驾”一词,而是统一采用“智能辅助驾驶”来描述相关功能。
然而,这一变化是否就意味着问题的解决呢?有业内人士表示担忧,尽管监管部门已经出台了明确规定,但车企是否真的会放弃打擦边球的营销心态,仍是一个未知数。事实上,早在去年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曾联合工信部发布过《关于汽车自动驾驶宣传规范的通知》,明确要求禁用“完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夸大表述。然而,这一规定并未能完全遏制“智驾”等夸大词汇在营销中的使用,误用智能驾驶功能引发的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
对此,有专家指出,车企之所以明知故犯,归根结底还是利益驱使。在智能汽车市场,消费者更愿意为更智能的产品买单。然而,与智能手机不同,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存在太多不确定性。智驾功能的优越性被夸大,往往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这种营销方式不仅违反了监管规定,更可能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为了整治车企的虚假宣传行为,监管部门已经出台了包含诸多禁用词汇的名单。除了“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词汇外,“零接管”、“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脱手”、“脱眼”等具有诱导性的词汇也均被禁用。然而,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车企不能真正把消费者安全放在第一位,而是继续抱有博弈心态,那么他们很可能会想出新的误导性擦边词汇来规避监管。
因此,当务之急是促使造车行业尽快形成全行业共识,明确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首要利益是安全而非智能。一味强调智能而弱化安全,最终可能会毁掉整个行业的前景。这不仅是因为要面对来自监管方面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看法和口碑。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承受不起几次恶性事故的打击。
尽管智能驾驶技术曾是新能源车的一大亮点和卖点,但车企并不应将市场卖点全部押在智驾领域。事实上,新能源车在电池、电机、电控以及安全领域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智驾”到“辅助驾驶”的转变,不仅是对监管要求的响应,更是对行业营销心态的一次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