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的最新动态中,联想集团副总裁兼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分享了其对具身智能在国内蓬勃发展的独到见解。他认为,这一领域的热潮不仅源于其巨大的想象空间,更与中国强大的产业生态能力息息相关。中国拥有丰富的低成本能源、高效的科研设施、完善的产业链以及高水平的工程师队伍,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具身智能的快速发展。
联想创投在机器智能领域深耕已逾十年,期间投资了超过50家相关企业,见证了从核心部件到人形机器人,再到新能源车、自动驾驶、智慧交通及低空经济的全面崛起。王光熙在近期举行的《2025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具身进化,驶向未来》的演讲,深入探讨了具身智能的技术进步路径及其商业化应用。
在他的演讲中,王光熙提出了几个核心观点。首先,随着端到端算法模型的成熟、感知部件成本的显著降低以及国产算力平台的不断提升,智能驾驶已从昔日的“奢侈品”转变为“标配的安全品”。其次,自动驾驶领域所积累的BEV感知架构、多模态大模型、端到端决策算法等技术,与车载同构的端侧芯片、激光雷达以及海量的智能驾驶数据,均为具身智能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复用资源。
王光熙还指出,数据、算法、算力和低成本硬件是具身智能发展的四大核心技术要素。在数据方面,已从单一的数据采集转向多种类数据的融合运用,包括真实数据、仿真数据和视频数据等。算法上,正从模仿学习、强化学习等方法向具身大模型预训练的方向演进。算力方面,联想在AI PC、AI Phone等端侧算力新架构上的探索,未来也将拓展至具身智能领域。硬件上,不仅部件和材料在进化,还将引入触觉等新的传感模态,整机形态也将呈现多样化,适应多种场景。
王光熙强调,具身智能要实现导航、移动和操作三大核心功能,才能在不同场景中成功应用。在导航方面,要摆脱遥控操作,实现空间感知和自主规划。而在操作方面,这是最具挑战性的功能,需要高质量的数据、小尺寸硬件上的高强度复杂关节以及多模态感知的融合。操作与具身AI的关系最为密切,尽管突破难度最大,但其价值也最为显著。
展望未来,王光熙预测,智能体将逐步采用端到端的大模型驱动,进入限定场景下的各个To B行业。他预计,今年可能是具身智能进入工厂的元年,特别是在复杂的汽车工业场景中实现突破。而在更多元化的C端场景中,具身产品需要进一步提升复杂任务拆解和操作泛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