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我国消费市场迎来了显著的复苏势头。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统计,全国范围内共有3.14亿人次出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4%;国内游客的总花费达到了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这一数据无疑为消费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假期的消费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的特征。各地纷纷推出新颖的消费场景,旨在激发消费潜力和市场活力,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体验。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推动下,消费场景不仅在城市中心得到更新,同时也向县域地区下沉,形成了独特的双向延展态势。
交通网络的扩容增效也为跨域流动和消费新范式的诞生提供了有力支持。民航局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期间,全国民航共运输旅客1115万人次,日均运输量达到223万人次,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5.4%,与2024年同期相比则增长了11.8%。同时,铁路部门也传来好消息,5月1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数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2311.9万人次,其中动车组发送旅客同比增长了16.1%。
住宿业态在五一假期期间也呈现出结构化升级的趋势。高端酒店市场表现尤为强劲,四线及以下城市的高星酒店消费占比甚至超过了一线城市。热门旅游目的地如三亚、厦门等地的高星酒店房价涨幅达到了30%-40%,尽管部分景区周边酒店价格翻倍,但入住率仍然保持在95%以上。据天眼查信息显示,目前我国住宿业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156.1万家,其中2025年新增注册企业约8.9万余家。
餐饮零售行业的深度融合也为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全国重点餐饮企业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8.7%,其中县域市场的贡献率首次突破35%,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美团发布的《五一消费观察》报告显示,24小时营业的门店数量同比增长了48%,夜间消费环比增长了127%,夜经济与场景的融合成为了新的增长点。同时,新茶饮品牌也在加速下沉市场布局,蜜雪冰城在县域门店的业绩增长达到了65%,瑞幸咖啡在三四线城市的订单占比也达到了51%。
政策与旅游市场的创新协同也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上海推出的“乐游上海”消费券单日核销金额达到了150万元,有效拉动了松江区餐饮消费的增长。浙江绍兴结合非遗体验推出的“文化宴”套餐,也带动了景区周边餐饮客流的显著增长。这一系列数据表明,餐饮业正在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注重品质化、场景化和智能化。
户外经济的价值也在五一假期期间得到了重构。骑行运动在全国范围内风靡,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成为了骑行轨迹数量排名前列的热门地区。骑行不仅是一种运动方式,更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随着骑行、徒步等户外运动的兴起,户外运动装备也迎来了销售热潮。据京东数据显示,五一前半个月,公路自行车和电助力自行车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两倍多。
露营热也在五一假期期间持续升温。露营基地、露营装备制造等相关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网络销售端的数据显示,户外运动相关装备的成交额和成交量大幅增长,尤其是50元以内甚至10元以内的“超低价”露营商品快速崛起。露营经济正经历从“精致仪式感”到“平价体验”的蜕变,并在今年五一假期迎来了新一轮的爆发。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目前我国户外装备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7.9万家,其中2025年新增注册企业约2900余家。天眼查研究院认为,五一消费市场的蓬勃气象是需求侧升级与供给侧改革同频共振的结果。从民航增班应对跨省游复苏,到餐饮企业通过数字化实现错峰运营,再到露营装备厂商柔性生产应对需求波动,每个数据背后都反映了产业链条的深度重构。未来,如何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消费潜力、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效能,将成为持续激活假日经济的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