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子计算与传感技术的探索之路上,科研人员最近取得了一项引人注目的新进展。他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方法,通过精确操控材料的磁性开关,可以实现更加稳定的量子态,为量子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这项研究的核心是溴硫化铬这种特殊的材料。它的原子层极薄且以堆叠的方式存在,形象地被科研人员比喻为千层酥。溴硫化铬在量子信息的存储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不仅能够利用电荷、光子和磁性来存储信息,还可以通过类似声音的振动(声子)来实现。但最让物理学家感到振奋的是,它能够借助磁控激子来锁定量子数据。
激子其实并非新生事物,当光子激发电子并留下空穴时,就会形成激子。然而,在溴硫化铬中,激子的行为却显得尤为奇特。在大约-141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溴硫化铬的原子层会被磁化,且相邻原子层的磁场方向相反。一旦温度超过这个临界值,磁性就会消失,激子便能在材料中自由移动。
令人关注的是,由于溴硫化铬的材料厚度仅有一个原子层,激子被严格限制在一条线上,无法随意移动。这种一维的束缚就像给激子穿上了一件“紧身衣”,大大减少了外界对量子信息的干扰,使得信息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而不易丢失。
在最新发表于《自然·材料》杂志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20束超短红外激光脉冲对溴硫化铬进行了照射,随后再用另一束激光将激子激发到更高的能量状态。出乎意料的是,他们观测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激子,而原本预期只会有一种。
这一发现的关键在于激光的照射方向。当从不同角度发射激光时,激子要么整齐地排列成一行,要么扩散成三维的混乱状态。这种差异为提升量子态的稳定性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雷根斯堡大学的鲁珀特·胡贝尔教授表示:“磁序成为了一种新的调控手段,可以塑造激子及其相互作用,这可能会为未来的电子和信息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目前,研究团队正在深入探索这些激子是否可以转化为磁自旋激发。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那么光、自旋和电荷之间就可以实现量子信息的自由交换。密歇根大学的马基洛·克拉教授指出:“从长远来看,我们有望构建出能够利用光子传输信息、电子处理信息、磁性存储信息以及声子调制和转换信息到新频率的量子设备,甚至可能同时利用这三种或全部四种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