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上海市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位居全国之首。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67万辆,其中2021年新增25万辆,占全市新车销售量的43%。然而,尽管新能源汽车数量激增,公共充电设施的利用率却普遍偏低,给充电运营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影响了充电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为提升公共充电场站的运营效率,一项基于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的研究在上海展开。该研究围绕充电供需体系,深入探讨了充电场站识别、充电桩与车辆的匹配性故障识别、区域充电需求识别、用户充电偏好识别以及集中目标用户识别等多个方面。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新能源汽车的夜间停留数据,对上海不同区域的车辆保有量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选定浦东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团队对浦东新区全域内的新能源汽车运行数据进行了深入挖掘,包括车辆的充电行为、出行轨迹以及车辆物理特性等关键信息。
在充电供给方面,研究团队通过关联车端充电数据与充电场站边界,准确识别了区域内的充电资源供给情况。同时,通过监测车端充电异常数据,研究团队成功识别了车桩匹配性潜在问题,为充电运营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充电需求方面,研究团队利用新能源汽车运行数据,分析了特定区域的车辆停留规模和结构,测算了停留用户的整体补电需求,并了解了用户充电与停留的匹配特征。这些信息对于评估目标区域的潜在充电需求、指导充电桩功率选型和建站规模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还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了用户对充电服务的需求偏好。例如,他们发现热门充电场站通常提供免费停车、分时段计价、充电车位以及配套厕所等服务。这些发现为充电场站优化服务、提升用户满意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团队利用新能源汽车大数据,成功识别了区域内的公共充电场站运营情况、车桩匹配性问题以及集中充电用户群体。这些信息不仅帮助充电运营企业实现了更有效的供需匹配,还提升了充电设施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研究团队还介绍了一款名为AcrelCloud-9000的安科瑞充电桩收费运营云平台系统。该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充电桩的实时监控、充电服务管理、交易结算以及故障预警等功能,为充电场站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本次研究,研究团队证明了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在充电场站运营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未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充电场站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