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理想汽车李想实际年薪仅266万 搞不好还要倒贴2.3亿

时间:2025-05-09 09:39:22来源:互联网编辑:茹茹

发布 | ITBEAR

2025年5月,一则“李想年薪6.39亿”的新闻冲上热搜,引发公众对造车新势力高管薪酬的激烈讨论。

然而,随着理想汽车的官方澄清,这场争议迅速反转:

李想2024年的实际年薪仅为266万元,而所谓“天价年薪”中的6.36亿元,实为达成交付目标后触发的期权激励费用。更戏剧性的是,若李想此刻行权,不仅无法获利,还需倒贴2.3亿元。

这一事件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逻辑——新势力企业正通过“低现金+高股权”的薪酬结构,将高管利益与公司长期价值深度绑定。

01

新造车的“对赌式生存法则”

理想汽车的薪酬争议,本质上是美股会计准则(FASB)下的期权费用确认规则与公众认知的冲突。

根据财报,李想2024年的6.39亿元收入中,6.36亿元为“股份支付薪酬费用”,但这笔钱并未进入他的账户,而是会计上对期权潜在价值的预估。

更关键的是,李想若想解锁这批期权,需以每股29.26美元的行权价购买股票,而当前市价仅25.68美元,这意味着他需额外支付3200万美元(约2.3亿人民币)才能完成交易——相当于一场“赔本买卖”。

据悉,该期权激励方案发布于2021年,用于激励李想作为公司CEO带领理想汽车实现300万辆/年交付的长期挑战目标,该计划有效期为10年,分六个阶梯(50万/100万/150万/200万/250万/300万)解锁。

2024年,理想汽车交付50.3万辆,仅触发了第一阶段的期权。这种设计看似苛刻,实则传递出双重信号:创始人以真金白银押注长期价值,同时将个人收益与股东利益深度绑定。

02

车企的新旧交锋

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薪酬差异,本质是两种商业逻辑的碰撞。

新势力:风险共担,押注未来

新势力车企高管的薪酬普遍采用“低固定薪资+高股权激励 ”的组合模式。

例如,理想汽车高管团队中,总裁马东辉2024年总薪酬4027万元,其中61%为股权激励;CFO李铁同年的年度薪酬为3916万元,激励费用占比达88%。这种“重股轻薪”的架构,将团队收益与销量、股价等长期指标强关联。

传统车企:现金为王,稳中求进

相比之下,传统车企更倾向“现金+股权”的复合结构。

例如,吉利汽车CEO桂生悦2024年薪酬3201万元,远超创始人李书福的37.6万元。这种差异反映了现代企业治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职业经理人通过高薪体现专业价值,而创始人更注重控制权与长期收益。

但目前,激励费用模式也存在于一些传统车企之中。根据财报披露,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2024年度薪酬总额达1683万元,其中股权激励部分占比逾六成。

两类模式的优劣,需置于企业生命周期中评判。新势力处于扩张期,需用股权吸引人才、分担风险;传统车企则需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转型,国有资本更受政策约束。

总结

价值创造与风险共担

李想的“天价年薪”乌龙,恰是中国新造车运动的缩影:在资本、技术、人才的多重博弈中,薪酬机制成为企业战略的无声宣言。

理想汽车的“倒贴式激励”,与其说是创始人的个人豪赌,不如说是新势力在生存压力下的制度创新——用股权将团队变成“创业者”,用风险共担换取增长动能。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