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则重要通知,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修订计划向公众征求意见,征集意见的截止日期被设定为2025年6月7日。据悉,这一标准的起草工作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及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参与。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和智能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隐藏式车门把手逐渐成为众多新能源车型的标配。这种设计以其独特的美观性和科技感,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然而,与此同时,隐藏式及电动式车门把手在事故中可能导致的安全隐患也逐渐显现,例如断电后无法打开,增加了逃生和救援的难度。
工信部此次计划发布强制国家标准,正是针对这一系列安全问题作出的响应。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公众对于汽车安全性能的广泛讨论,特别是关于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安全性能,以及汽车设计是否应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隐藏式车门把手的流行趋势及其潜在风险,封面新闻采访了中国流通汽车协会新能源专家章弘。章弘指出,隐藏式车门把手之所以在近年来迅速流行,主要是因为它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追求高科技感和低风阻设计的车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少车企认为,隐藏式门把手能提升车辆的科技感和品牌形象,从而成为新能源车的“身份象征”。部分车企还夸大宣传,声称这种设计能显著降低风阻系数,提升车辆续航里程。
然而,章弘也强调,隐藏式车门把手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在严重的交通事故中,车辆的控制系统可能会因撞击而失效,包括隐藏式门把手的电动控制系统。一旦控制系统受损,门把手可能无法正常弹出或操作,从而阻碍救援和逃生。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和布置目前还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这也可能导致在不同车辆之间,门把手的操作方式和质量存在差异。
针对这些问题,即将出台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标准将明确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志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等。这一标准的实施,将有望解决当前隐藏式车门把手在设计和使用上存在的安全隐患。
章弘认为,新规的出台不仅是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的一次全面升级,更是对汽车设计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他强调,在“科技感”与“安全性”之间发生冲突时,“安全性”必须拥有绝对的优先地位。随着新规的落地实施,汽车行业或将迎来一次深度洗牌,那些过分追求科技感而忽视安全性的车型将被淘汰出局,而真正符合消费者需求和安全标准的车型将脱颖而出。
事实上,近年来已经发生多起因隐藏式车门把手无法打开而导致的悲剧。例如,今年3月,在安徽铜陵发生的一起高速碰撞事故中,一辆新能源轿车在起火后车门锁死无法打开,导致三人遇难。类似的事故在全国范围内也时有发生,进一步凸显了隐藏式车门把手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标准的出台和实施,我国汽车行业在车门把手安全技术方面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一标准的实施不仅将提升汽车的整体安全性能,还将引导汽车行业向着更加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一标准的实施将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的安全保障;而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则意味着他们需要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同时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