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少了喧嚣,多了技术与产品的深度对话。
回想起一年前的北京车展,那更像是一场盛大的表演秀,雷军和周鸿祎的到场无疑为车展增添了不少星光,他们不仅走访友商展台,更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连一向低调的车企大佬也纷纷走出展台,与同行同框,一时间,“大佬同框”成为社交媒体热议的话题。
然而,今年的上海车展,流量热潮退去,车展重新聚焦于技术和产品本身。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原本默默无闻的零部件供应商们开始走到台前,与车企并肩展示,甚至在某些方面,呈现出“反客为主”的趋势。华为智能、宁德时代、地平线、Momenta、小马智行等供应商,以独立展商的身份亮相,成为车展的新焦点。
这一变化背后,是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车展,作为汽车行业的风向标,不仅展示了各大厂商的新品,更反映了行业的发展趋势。今年的上海车展,新车发布会多达193场,涉及新战略、新车型、新技术,各大车企在设计、硬件配置、智能化体验上的比拼,堪称“神仙打架”。
与此同时,供应商们也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它们正在从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最直观的数据是,2025年上海车展整车展馆内的供应链展位数量,从2023年的12家增加到23家,几乎翻了一番。单独的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面积,也从3万平方米增加到10万平方米,增长了两倍。
在宁德时代展台,三款硬核电池吸引了众多目光,包括充电峰值达到12C、兼具800公里纯电续航的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以及能在-40℃极寒环境运行的钠电池。而华为系则有两个展区,除了展示鸿蒙智行带来的新车,还在另一个展区展示了充电/电驱和智能技术解决方案。
地平线展台推出了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地平线HSD,是国内首个自研软硬一体、可量产落地的城区辅助驾驶系统。Momenta则展示了辅助驾驶方案和面向L4级自动驾驶的MSD系统,该系统已在国内多个城市完成验证。
这些供应商不仅拥有独立的展台,还频繁现身新车发布会并登台互动。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与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共同为上汽与华为打造的全新品牌“尚界”站台。Momenta CEO曹旭东也受邀在AUDI品牌首款车E5 Sportback首秀时上台演讲,并宣布了与多家品牌的深入战略合作。
这些变化表明,中国智能技术提供方与中国汽车公司正在形成汽车界的“Wintel”联盟。就像上世纪80年代的微软和英特尔一样,这些供应商也在通过提供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与车企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表示,他们要做机器人时代的微软和英特尔,智能汽车是第一步。这意味着他们正在逐渐成为一个面向消费者的品牌。宁德时代也在努力向C端转型,通过投放C端广告来强化用户认知。
这些主流供应商从幕后走到前台,不仅是展示空间的变化,更是汽车产业深刻变革的体现。随着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动力电池、芯片、智能驾驶等新供应商的加入,产业链结构发生了转变。原本在金字塔体系中的整车厂不再是唯一的“链主”,一级供应商的地位受到挑战,而芯片、动力电池等供应商则直接走到台前,与整车企业直接合作。
这些供应商提供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零部件,而是核心技术、平台或解决方案。它们已经成为车企的重要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发展。同时,“软件定义汽车”的理念正在成为现实,软件和芯片公司在智能化加速的当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市场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从全球最大的潜力市场到最大、最赚钱和最具成本及效率的市场,再到全球车企加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健身房”,中国市场正在成为一个快速迭代、供应链有韧性的竞技场。能否更快地将中国纳入全球研发体系,将成为决定跨国车企未来竞争力的关键。
目前,几乎所有合资车企都在强调“在中国,为中国”,海外供应商如博世、采埃孚、安波福等也在加速本土化进程。安波福推出的多款本土化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就是基于中国本土芯片,深度集成了多项功能,有效缩减成本,简化了设计与验证流程。
供应商特别是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从幕后走到台前,是汽车产业转向智能化的必然结果。车企的核心价值正在向掌握电动化、智能化关键技术的供应商倾斜。未来的汽车竞争,将是一场多维度的综合博弈,既是对核心供应链的掌握,也在于对关键技术生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