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汽车的浪潮中,AI技术正成为各大车企竞相追逐的核心竞争力。近期,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再次强调了AI对于理想汽车未来的重要性,这距离他上次深入讨论AI已过去了130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自动驾驶和AI领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DeepSeek开源推理大模型DeepSeek-R1的发布,它不仅在国内掀起了新一轮的人工智能热潮,更为理想汽车的VLA(视觉语言行动模型)开发提供了重要助力。
李想在演讲中提到,理想汽车选择基于DeepSeek的开源进行VLA大模型的语言部分开发,这一决策极大地加速了理想在VLA司机大模型语言能力上的研发进程,节省了近9个月的时间和数亿元的成本。他坦言,尽管自动驾驶领域近期因事故频发而遭遇安全可靠性质疑,但他相信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AI潜力具象化的过程。
事实上,不仅是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和蔚来汽车这两家与理想同期创业的造车新势力也在积极押注AI。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喊出了“All in AI”的口号,致力于打造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则断言,一家成功的智能电动车公司,也一定是一家成功的AI公司。他们背后的争夺,实际上是下一代汽车乃至产品定义权的较量,以及与此相伴的技术、用户与商业模式的全面重构。
这股AI热潮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特斯拉FSD(Full Self-Driving)V12的突破性进展。特斯拉智驾团队通过采用端到端的神经网络技术,将传统的感知、决策、控制融合到一个模型中,实现了自动驾驶能力的飞跃。这一突破不仅让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也引发了国内智驾路线的技术转向。2024年,端到端大模型开始加速上车,各大车企纷纷探索这一新技术路径。
然而,端到端大模型的学习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且存在不可解释性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发和问题解决的进度。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国内车企开始探索不同的技术路径。小鹏汽车采用了分段式“端到端”方案,将大模型分别引入感知、规划等模块,通过人工编写的规则进行连接。理想汽车则提出了端到端+VLM(Vision-Language Model)双模型分立的方案,将自动驾驶系统分为快系统和慢系统,以应对不同场景。
更为激进的是蔚来汽车,他们选择了直接进入智驾行业新方法论——世界模型阶段。2024年7月,蔚来在创新科技日上发布了中国首个智能驾驶世界模型NWM(NIO WorldModel)。这一模型基于信息的理解进行想象推演,从而规划轨迹,有助于解决数据数量和质量的问题,更有效地处理无穷无尽的Corner case。
在算力方面,随着AI竞赛的加剧,全球算力紧缺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掌握核心竞争力,蔚小理纷纷布局自研芯片。蔚来汽车推出了全球首颗车规5nm高性能智驾芯片神玑NX9031,小鹏汽车也在自研图灵芯片上取得了进展。而理想汽车虽然内部也在推进自研芯片项目,但目前仍依赖英伟达的芯片进行开发。
除了自动驾驶领域,AI技术还可以泛化到汽车之外的行业,其中最为接近的就是人形机器人。特斯拉、小鹏汽车等车企已经开始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希望通过将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上,实现技术的复用和拓展。蔚来汽车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已经组建了团队准备开发机器狗。
然而,AI技术的泛化并非易事,需要克服人才、技术难关等挑战。更为紧迫的是,自动驾驶、AI、芯片、机器人等领域都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蔚小理而言,如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平衡各个领域的投入,将是一个持续考验。
尽管如此,站在技术乐观主义的角度来看,AI技术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AI技术将为智能汽车和机器人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而对于蔚小理而言,能否在这场AI竞赛中脱颖而出,将取决于他们能否克服挑战、把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