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隐藏式车门把手设计在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成为了备受追捧的潮流。然而,这一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暴露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为应对这些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修订计划,并向公众公开征集意见。
隐藏式车门把手,即将车门把手与车身融为一体,主要通过按压、触控、感应或自动弹出等方式开启。目前市场上的隐藏式车门把手主要分为“杠杆式”和“电控弹出式”两种。前者通过物理杠杆原理操作,后者则依赖电力系统进行开关控制。
隐藏式车门把手之所以受到车企的青睐,主要在于其科技感和美观性。它不仅能提升车辆的外观简洁度,符合未来科技的审美趋势,还能优化风阻,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隐藏式车门把手已成为一种身份象征,被视为技术先进的标志。
然而,这一设计并非完美无缺。在低温环境下,隐藏式车门把手可能会被冻住而无法打开。由于增加了许多元件,其造价成本和维修成本也相对较高。更严重的是,在严重交通事故中,一旦控制系统受损,门把手可能无法正常弹出,从而阻碍救援和逃生。同时,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不同车辆之间的隐藏式车门把手操作方式和质量存在差异。
针对这些问题,此次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提出了多项规范措施。包括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志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等。旨在确保在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正常开启,同时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指出,隐藏式车门把手必须配备机械或断电保护装置,并在车门结构内预留拉锁通道,以避免碰撞变形阻碍操作。同时,应急装置必须使用荧光反光材料,并确保夜间或浓烟环境下的可视距离。电动把手还需配备压力传感器,遇阻力自动回弹,以防止儿童手指卡住等安全问题。
此次公开征集意见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保障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工信部强调,新标准将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安全冗余设计要求。同时,保证车门内把手安全标志的可见性,以及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新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标志着我国汽车行业在门把手安全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还对供应链和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预计将引发汽车产业链的深度洗牌,淘汰伪科技车型,倒逼技术创新。同时,新规定也强调了在科技感与安全性冲突时,安全性必须拥有绝对优先的地位。
随着新规定的落地实施,汽车行业或将迎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后视镜的电子化、全触控中控等争议设计也将面临更加严格的安全审查。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提高汽车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减少因车门把手失效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对于消费者而言,新标准的实施将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而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则意味着需要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同时保持产品的竞争力,这无疑将增加他们的设计和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