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我国一箭十二星!太空计算星座启航,人工智能正式入驻太空

时间:2025-05-14 16:07:17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取得了一项令人瞩目的太空探索成就。通过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强大推力,一组旨在推动太空计算技术发展的卫星星座成功进入太空,标志着我国在太空计算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组卫星星座的发射,不仅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76次成功飞行,更是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的组网开端。5月14日中午,随着火箭的轰鸣,12颗计算卫星一同升空,它们由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的“三体计算星座”首次亮相,同时也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启动之作。

据了解,“三体计算星座”是一个宏大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项目,计划部署上千颗卫星,构建总算力达到每秒百亿亿次运算(1000POPS)的强大网络。这一举措旨在解决传统“天感地算”模式中存在的数据传输瓶颈和时效性问题,通过直接在太空中进行计算,实现数据的即时处理和分析。

“我们不仅仅是发射卫星,而是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太空计算系统,把强大的算力送到太空,实现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并将人工智能引入太空。”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在发射成功后表示。

这批首次入轨的12颗计算卫星,每颗都搭载了先进的星载智算系统和星间通信系统,能够形成一个整体,具备在轨计算能力。它们的最高单星算力可达744TOPS,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互联后整体具备5POPS的计算能力和30TB的存储容量。卫星还配备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可以对不同级别的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执行多项在轨试验任务。

太空计算星座的突破离不开一系列核心技术的攻克。之江实验室负责了星载智能计算机等关键软硬件的研制,国星宇航承担了卫星平台的研发和整星制造,氦星光联则负责了激光通信终端的研发。这些技术的突破,使得卫星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从T级跃升至P级,实现了10到100倍的性能提升。

星载高通量路由器作为星座天地网络互联的核心设备,将确保星间、星地和星内之间的高速、低延迟网络传输。同时,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统作为“星座资源管家”,将对星座的算力、存储、网络等资源进行全面管理,实现在轨计算任务的编排调度和应用状态监测。首发卫星搭载的80亿参数天基模型,作为业内首个多任务模型,为星座增添了智慧大脑,能够协同处理多源遥感数据,自主完成在轨对地观测任务。

“人工智能不能因为算力不足而缺席太空。”王坚院士强调,“三体计算星座”的构建将极大地拓展太空应用的边界,未来有望让普通民众也能享受到计算卫星和遥感卫星等带来的便捷服务,对空天产业的变革具有深远影响。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