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的到来,智能手机行业迎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这一年被广泛视为AI手机的起始之年。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加速布局AI功能应用,期望在这一新兴领域站稳脚跟。
在过去,AI技术在手机中的应用对普通用户而言并不直观,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的教育和适应过程。然而,今年初Deepseek技术的横空出世,极大地加速了AI的普及步伐,也迫使手机厂商不得不加快在AI领域的研发进度。如今,AI已成为手机品牌竞争的新焦点,OPPO、vivo、华为、小米、荣耀等国产品牌都在积极探索AI的落地应用,力求打造独特的用户体验。
回顾历史,2016年推出的荣耀Magic一代被誉为首款AI手机,但直到2023年底,基于高通骁龙8 Gen3、联发科天玑9300等高端SoC芯片的AI算力大幅提升,生成式AI才在手机上实现了大规模应用。各大品牌如vivo的BlueLM、OPPO的AndesGPT、荣耀的魔法大模型、华为的盘古大模型以及小米的MiLM等纷纷推出,为AI功能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AI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最初主要集中在各类单一功能上,如AI消除、AI文生图、AI写作和AI问答等。其中,AI消除功能因其便捷性而备受欢迎,用户能够轻松去除照片中的多余物体或路人。OPPO和小米更是创新性地推出了照片AI反光消除功能,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特色AI功能方面,荣耀的任意门功能尤为引人注目。该功能通过系统级的功能整合,实现了跨应用的快速直达,极大地革新了手机的交互体验。用户只需将选中的内容拖拽到侧边对应的App图标,AI就能分析内容和用户意图,完成一系列操作。
进入2024年下半年,AI智能体(AI Agent)成为AI落地的主流方向。传统的智能手机语音助手功能有限,往往只能提供简单的信息查询服务。而AI智能体则具备模糊理解、界面识别、自动执行等多种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意图,并执行复杂的任务。例如,荣耀的YOYO智能体不仅能够回答问题,还能进行跨应用操作,甚至支持多应用协调执行。在去年的荣耀Magic7系列发布会上,YOYO智能体展示了通过语音指令自动完成点单的全过程,成为发布会的一大亮点。
小米、vivo和OPPO等品牌也纷纷升级自家的语音助手为AI智能体,如小米的“超级小爱”、vivo的“蓝心小V”和OPPO的“超级小布助手”等。这些AI智能体不仅支持语音交互,还具备屏幕识别、视觉交互和跨设备跨应用执行等能力,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随着DeepSeek技术的接入,手机AI智能体在问题分析回答方面的表现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未来,当手机AI发展到足够强大时,很多原本需要第三方App实现的功能都将被更懂用户的AI智能体所取代。
除了AI智能体的发展,多模态AI也成为了新的技术方向。传统AI模型通常只能处理单一类型的数据,而多模态AI大模型则能够同时处理图像、文字、语音和视频等不同模式的多种类型数据,从而生成更为可靠的结果。例如,OPPO的超级小布助手可以通过语音提问识别图片和视频中的人物,并搜索其票房信息,整个过程涉及对语音的理解、画面内容的识别以及网络数据的收集整理等多个环节。
据赛迪顾问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手机品牌正不断加大AI手机的研发和普及力度。预计2024年中国市场AI手机的出货量将超过3500万部,市场占有率达到12%。到2027年,AI手机销售量将达到1.86亿部,市场占比达到56.1%。然而,尽管AI手机市场潜力巨大,但各品牌仍面临成本增加、功能差异化和AI竞争力等问题。
为了提升手机AI功能和能效表现,手机厂商不断迭代采用最新的SoC芯片和其他硬件。然而,由于AI算力和功耗的原因,很多AI功能仍然离不开云端大模型的支持。因此,包括云端大模型运算的AI算力、内存、存储、电力、网络和维护等成本同样不容忽视。AI在使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准确度也是用户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手机AI主要应用在日常或轻办公场景,难以作为核心工作生产力工具。
尽管如此,手机品牌仍然义无反顾地坚持投入AI研发。原因无外乎避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以及抢占新的流量入口。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手机AI无疑将成为手机品牌新的营收增长点。各大品牌都在全力投入“All in AI”,期望抓住这个增长的新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