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恒星的最终归宿,长久以来一直是科学家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关键一环。近日,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的三位天体物理学家发布了一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他们对宇宙中恒星“寿命”的预测,或将颠覆现有的科学认知。
这项研究基于霍金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革命性理论——霍金辐射。霍金曾指出,黑洞并非只吞噬不释放,而是会像发热体一样向外释放辐射。此次拉德堡德大学的研究团队,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精密的计算,得出了宇宙中最后一批恒星将在1078年后彻底“消逝”的结论,这一时间节点比此前预估的101100年大幅提前。
研究团队在2023年曾发表论文,揭示不仅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也会通过类似霍金辐射的机制逐渐“蒸发”。这一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关于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的热烈讨论。而此次的研究,则是对这一问题的明确回答。
科学家们发现,如果只考虑类霍金辐射效应,白矮星的消亡时间将大大缩短至1078年后。而此前的预估由于未计入这类辐射,认为白矮星还需漫长的101100年才能蒸发完毕。尽管这一时间仍然是一个天文数字,但研究团队表示,人类无需为此感到担忧。
研究团队在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子星与恒星级黑洞的蒸发时间竟然相同,均为1067年。这一结果出乎团队的意料,因为按常理来说,引力更强的黑洞应该蒸发得更快。对此,团队解释说,黑洞没有表面,部分辐射会被自身重新吸收,形成“刹车效应”,从而抑制了霍金辐射过程。而中子星则不同,其固态表面允许辐射完全逃逸,因此尽管引力稍弱,但蒸发“效率”反而更高。
研究团队还计算了其他多种宇宙天体和物质的“衰亡”时间表。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仅通过类霍金辐射方式蒸发,月球的蒸发时间约为3×1089年,超大质量黑洞的蒸发时间为1096年,本星际云的蒸发时间为10127年,而超星系团暗物质晕的蒸发时间则长达101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