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太空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将一款大型人工智能模型送入太空并稳定运行超过140天。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航天技术融合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一突破性进展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宣布。该研究所与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及武汉大学合作,开发了名为“吉庚GPT”的“极光”太空大型模型。该模型拥有2.3亿个参数,被整合进卫星搭载的智能计算载荷中,并于今年2月随“东方慧眼高分-01”卫星发射升空。
自发射以来,吉庚GPT在轨道上一直保持全功能运行,创造了人工智能模型在太空持续运行时间最长的全球纪录。此前,没有其他国家报告过将如此大型的人工智能模型送入轨道并维持运行超过100天。这一成就使中国在人工智能和航天技术领域超越了美国、欧洲和其他航天国家。
成立于1956年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一直是中国高性能计算的国家中心。该所曾研发出中国第一台通用数字计算机和第一台通用CPU芯片,并在龙芯、寒武纪和曙光等公司的崛起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吉庚GPT的部署体现了多层次的技术创新。研究团队首先基于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鹗”大型语言模型,构建了一个拥有10.2亿参数的基准模型。通过应用层次量化、视觉编码和多模态蒸馏等技术,他们将该系统优化为一个紧凑的、适合卫星受限计算环境的2.3亿参数模型。尽管体积缩小,但该模型仍具备图像分析、自然语言理解和指令生成的能力。
“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项目由武汉大学院士李德仁和总设计师王密教授领导。2024年2月3日,该卫星由一枚捷龙三号遥三火箭从广东阳江沿海发射场发射升空。该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研制,搭载了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载荷,现在能够提供高达100万亿次运算的自主在轨处理能力。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还创造了一个名为“东方小骥”的卫星数字人,它利用吉庚GPT直接与社交媒体平台互动。这个多模态代理集成了在轨感知、语义理解和内容生成功能,能够实时与地面用户进行交互。东方小骥已经开设了账户并开始定期发布内容,成为第一个直接从轨道上操作的数字人。
此次发射正值中国加大对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之际。自2015年推出支持政策以来,中国航天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4月,中国已有7.5万家与航天相关的企业,今年仅前四个月就新增了5888家公司,同比增长46.7%。上海已成为核心制造中心,每年能够生产多达50枚商业火箭和600颗卫星。
去年,中国执行了创纪录的68次运载火箭发射任务,通过嫦娥六号任务从月球背面带回了首批样本,并正式投入使用了海南商业发射场。这些发展速度凸显了中国与现有航天大国匹敌并超越的雄心。
尽管美国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以及美国太空军和太空发展局的成立,在太空探索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的势头已经引起了全球研究机构的日益关注。加利福尼亚大学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所警告称,随着美中两国在太空领域的科技竞争不断升级,太空已成为两国争夺领导地位的主要战场,而太空创新已成为两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强调,当太空大型模型与在轨智能计算机和数字代理相结合时,将使卫星从被动仪器演变为能够感知、分析、决策和实时执行命令的自主平台。这些技术将成为下一代遥感数据处理、智能控制和太空服务系统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