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新能源车被排斥在智能立体停车设施之外的现象日益引发关注。多位车主向媒体反映,他们所在的小区或常去的商超,智能立体停车库均不允许新能源车停放,这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慧谷金色家园二期小区便是其中之一。该小区通过智能立体停车库有效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但新能源车车主却被拒之门外。车库大门上醒目的提示牌明确写着“本车库禁止停放电动车”,下方还加粗标注了“违者后果自负”。据居民介绍,该智能立体停车库建于2005年,与小区同龄,而新能源车禁停的规定也由来已久。但随着近年来新能源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车主因此遭遇停车难题。
一位新能源车车主表示,从去年开始,邻居中换新能源车的人越来越多,他也跟风换了车,原本以为新能源车普及后,智能立体停车库的禁停规定会有所松动,但现实却让他大失所望。尽管车库车位还有富余,但新能源车依然无法在小区内外找到合适的停车位,只能违停或停到收费较高的商业区。
停车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证实了车主们的遭遇,并坦言禁止新能源车停放是无奈之举。他们表示,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在搬运入库和停放期间都存在较大的消防安全隐患。由于车库为封闭式结构,一旦发生火情,救援人员无法第一时间展开救援,这不仅会破坏车库的建筑结构,还可能给其他车主带来财产损失。
记者调查发现,慧谷金色家园二期的智能立体停车库并非个例。在北京,类似的智能立体停车设施广泛应用,但各停车管理单位对新能源车的态度却不尽相同。地安门商场的智能立体停车库前,工作人员和车主常常需要一起目测车辆底盘高度,以确保车辆能够顺利进入车库。尽管车库门口立着明确的限位规格提示牌,但工作人员依然坚持新能源车不能进入。
而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两座相隔仅200米的智能立体停车库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其中一座车库允许医院职工的新能源车停放,而另一座由第三方单位承包的车库则拒绝新能源车进入。工作人员解释称,各单位对风险的把控能力不一样,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同。
记者进一步走访了停车管理单位、智能立体停车设施生产厂家和新能源车制造企业。各方对于新能源车停入智能立体停车库的消防安全隐患存在不同看法。停车管理单位认为搬运器会挤压新能源车底盘上的电池,容易发生意外;而生产厂家则强调搬运器的作用是固定车辆轮子,不会碰触到底盘。新能源车制造企业则表示,电池固定螺丝松动并从底盘凸出、脱落的情况不可能发生。
针对这一困局,北京市质检院智能装备及汽车产业研究所的专家表示,新能源车投放市场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验,包括电池挤压、振动冲击等相关测试。同时,新的电池安全标准也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对电池的安全实验有更严苛的规定。她建议交通、消防等相关部门通过科学评估及业务指导,研判新能源车停入智能立体停车库的风险情况,逐渐消除相关各方的顾虑与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