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数字化服务时代,平台已成为服务业的主要阵地,而从业者对于好评的追求似乎也成为了一种常态。近期,知名博主何同学拒绝网约车司机索要好评的分享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一现象不仅限于网约车行业,而是广泛存在于各类服务行业中。
记者深入采访发现,无论是网约车司机、餐厅服务员、房产中介还是酒店前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好评视为提升服务质量与吸引客户的关键。特别是在网约车领域,好评与平台的“服务分”紧密挂钩,直接影响司机的接单量。因此,像“请您带好随身物品,方便的话给个好评”这样的请求,已成为许多网约车司机的日常用语。
然而,好评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却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它确实能够激励从业者提升服务水平,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权责分配的结构性矛盾。比如,一个差评往往需要数十个好评才能抵消,这使得一些从业者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来“刷好评”。这种现象不仅扭曲了评价体系的初衷,也让消费者对好评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在某社交平台上,以“索要好评”为关键词搜索,可以发现这一现象几乎涵盖了所有平台服务领域。有游客分享,在旅游时酒店前台主动提出,只要在网上写出15字带图的好评,就可以免费升级房型;还有食客透露,在餐厅用餐时,服务员会请求顾客给出好评并赠送小点心作为回报。这些现象表明,好评已经成为了一种“商品”,被服务提供者用来换取更多的订单和利润。
面对服务提供者的好评请求,消费者的态度也各不相同。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不到两成的受访者会无论服务如何都直接给出好评,而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会选择如实评价,甚至有部分人会因为反感而给出差评。这反映出消费者对好评机制的复杂情感,既希望获得真实的服务反馈,又担心被虚假好评所误导。
为了解决好评机制带来的问题,专家们提出了多项建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陈可认为,平台应摆脱“好评怪圈”,降低对好评的过度依赖,建立更真实的信任关系。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建峰则强调,应完善评价机制,保障从业者申诉的权利,防止恶意差评对从业者造成不公平影响。同时,平台也应调整好评权重与激励机制,将消费者好评与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建立更完善的评价推流体系。
事实上,国家层面已经注意到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印发了相关文件,要求平台企业建立健全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和申诉机制。这为解决好评机制带来的问题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在采访过程中,多位从业者表示,他们并不反对好评机制本身,而是希望平台能够优化规则,让好评回归评价体系本质。只有这样,才能让从业者跳出“好评内卷”,真正提升服务质量,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