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西方汽车品牌在华前路何在?Stellantis高管发出“再无未来”预警

时间:2025-05-17 17:06:56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在全球汽车产业中持续展现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然而,随着国内汽车品牌的崛起,曾经在这片沃土上赚得盆满钵满的西方车企,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近期于伦敦举办的汽车未来峰会上,全球知名汽车集团Stellantis的高管毕高诚,以其丰富的中国市场经验,直言对外国车企在中国市场份额的大幅下滑感到惊讶。毕高诚曾任神龙汽车副总裁,现任Stellantis亚太、中东及非洲地区首席运营官,并是集团下一任CEO的热门人选。他警告,随着本土车企步步紧逼,西方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未来或将黯然失色。

毕高诚的洞察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07年,他便来到中国,担任神龙汽车武汉工厂的负责人,后升任东风标致雪铁龙总经理。在他的领导下,标致、雪铁龙品牌成功实现了本土化设计,推出了适应中国市场的新车型,使销量实现了显著增长。这段经历让他对中国市场的脉搏有着深刻的把握。

市场数据也印证了毕高诚的观点。据汽车行业咨询公司Automobility统计,今年前两个月,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降至32%,远低于2020年时的水平。大众和丰田虽然仍是中国燃油车市场的前两大制造商,但市场份额下降趋势明显。比亚迪则超越大众,成为销量最高的品牌。中国本土品牌在各细分领域的攻势愈发猛烈,特别是在电动车和大型车市场,已抢占大量份额。

在电动车领域,中国本土车企凭借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势,迅速崛起。比亚迪不仅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海外市场也表现不俗。例如,在新加坡市场,比亚迪今年前四个月销量占总销量的20%,首次超过丰田,成为最受欢迎的汽车品牌。相比之下,西方车企在电动化转型方面显得较为迟缓,未能及时跟上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步伐。

面对严峻形势,西方车企并未坐以待毙。大众等德国制造商采取“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力度。去年年底,大众宣布向中国追加25亿欧元投资,计划在2026年第三季度前重新参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推出新产品以改善在电池电动汽车领域的表现。大众还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如与小鹏汽车合作打造全新平台和电子电气架构,与地平线信息、卓驭科技等合作,加速电气化、智能化转型。

然而,西方车企在适应中国市场变化方面仍存在滞后性。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速,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而西方车企在快速迭代的市场中难以完全贴近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本土品牌不仅在价格上具有优势,还在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方面表现出色。例如,比亚迪在电池技术、智能网联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其产品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智能化程度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竞争力。

面对挑战,西方车企需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在产品设计方面,应充分考虑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和使用习惯,推出更符合口味的车型。在功能配置上,应增加实用的功能配置,如先进的智能互联系统、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等,提升产品的科技感和竞争力。同时,还需关注售后服务需求,提供便捷、高效的售后服务,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西方车企应积极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中国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