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科技助力产业升级,全国助残日聚焦残疾人服务新生态

时间:2025-05-19 11:48:09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如期而至,这一日子不仅彰显了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深切关怀,还成为了观察残疾人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2025年的助残日,残疾人服务领域正经历从传统保障向科技赋能、多元融合的深刻转变。

据统计,我国现有残疾人约8500万,加上44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共同催生了一个超万亿规模的辅具市场。同时,残疾人就业率在部分地区已突破60%,展现了产业潜力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这一背景下,辅具产业迎来了从“进口依赖”到“国产突围”的显著变化。

长期以来,高端辅具市场一直被进口品牌所占据。然而,在政策红利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国产辅具正逐步打破这一困局。2019年,我国辅具市场规模约为4300亿元,而近年来,随着《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出台,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在2024年的福祉博览会上,国产假肢的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性能却毫不逊色。脑机接口、AI外骨骼等前沿技术的加速落地,更是为国产辅具注入了新的活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发的AI外骨骼机器人,已成功帮助下肢残障人士实现自然行走,而智能导盲犬在杭州亚残运会的应用,则标志着国产辅具在场景化服务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残疾人辅具相关企业已超过1.7万家,其中北京市和河北省的企业数量位居前列,总和超过6200家,占企业总数的36.7%。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辅具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揭示了区域间产业布局的差异性。

在养护服务方面,残疾人养护服务正逐渐从单一的生活照料向“康复—就业—心理”全链条延伸。广西通过“阳光助残基地”和“美丽工坊”,成功带动了1万名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月增收超过千元。重庆的“微笑集市”则整合了文创资源,帮助残疾人通过陶艺、木雕等非遗技艺实现灵活就业,将文化传承与增收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浙江宁波试点的“家庭生命体征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居家康复数据的实时追踪,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在就业创业方面,残疾人就业已从“政策兜底”向“社会协同”转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2024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914.4万人,新增51.2万人。然而,区域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为此,四川创新了“分区分类”就业模式,成都的“助残联盟”联动了2785家企业开发适残岗位,就业智慧平台的匹配效率提升了40%。广东则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盲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为盲人提供免费工作室和技能培训。科技企业的加入也为残疾人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AI标注、云端审核等岗位为听障人士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社会协同机制也在逐步完善。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促进会下的“微光计划”,联合了中国冬残奥历史上首枚金牌获得者、中国轮椅冰壶运动员王蒙,以公益IP的形式扩大了残疾人产品的影响力。政策与市场双轨并行下,残疾人就业从“集中安置”转向“多元赋能”,但仍需解决企业用工成本高、岗位适配性不足等问题。

作为国内领先的商业查询平台,天眼查通过其海量商业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快速了解和分析残疾人养护等领域相关产业动态和发展趋势的便利。从辅具国产化、养护多元化到就业社会化,这三大趋势不仅反映了政策引导、科技驱动与社会协同的合力,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残疾人产业发展的方向。然而,如何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打破城乡壁垒、激活市场活力,仍是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的关键命题。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