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助手领域,国产手机品牌正悄然崛起,华为小艺、OPPO小布、小米小爱及vivo小V等AI助手正逐步展现苹果Siri昔日憧憬的图景。近日,知名科技记者Mark Gurman在彭博社发表文章,深刻剖析了苹果在AI领域落后的多重原因。除了高层对AI重视不足、团队动荡导致人才流失等主观因素外,Siri的现有架构难以与大型语言模型(LLM)有效集成,成为其发展的客观掣肘。
据知情人士透露,尽管苹果AI团队正在开发全新的LLM Siri,但公司也计划将借助外部AI供应商的Apple Intelligence品牌与Siri分离,这一举措从侧面反映出苹果对Siri未来发展的信心不足。与此相反,国内手机厂商在原生AI应用方面展现出了强劲势头,大有赶超互联网巨头的趋势。
QuestMobile发布的《2025全域AI应用市场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活跃用户规模TOP15的原生App中,六大手机厂商均榜上有名。其中,华为小艺与OPPO小布助手的月活跃用户规模分别达到了1.57亿和1.48亿,紧随DeepSeek之后,远超其他竞争对手。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国产手机厂商在AI应用领域的实力,也预示着硬件厂商在软件生态构建上的潜力。
在AI应用赛道上,国内互联网大厂也并未坐视不理。据AppGrowing数据显示,从2024年第二季度至今年第一季度,豆包等AI应用的单季度投放金额均超过亿元。然而,原生AI应用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DeepSeek凭借免费流量优势稳居苹果App Store前三,而腾讯元宝虽一度逆袭,但后劲不足,已跌出TOP10。在此背景下,华为小艺等手机厂商的AI助手凭借预装优势,正悄然蚕食市场份额。
当前,由生成式大语言模型推动的AI浪潮正逐步向移动端倾斜。早期,生成式AI产品多以网页端形式出现,但真正将AI普及至大众用户的,却是手机端App。以ChatGPT为例,尽管其网页端功能强大,但使用场景和便捷性限制了用户拓展。相比之下,ChatGPT在苹果应用商店上架仅一个月,便获得500万下载量,凸显了用户对移动端AI应用的高度需求和接受度。
国内互联网大厂中,百度率先推出文心一言,虽起初以网页版为主,但后续入场的字节跳动、腾讯等则直接开启了App大战。这些大厂推出的豆包、即梦、元宝等移动端应用,不仅顺应了用户习惯,更彰显了对移动互联网市场潜力的认可和期待。然而,手机厂商凭借硬件制造优势,可根据AI应用需求优化硬件性能,并在系统层面进行整合,将生成式AI无缝嵌入手机系统,从而构建了以手机为中心的AI生态系统。
据IDC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I手机出货量同比激增591%,渗透率从2023年的3%跃升至22%,预计2025年将突破1.18亿台,占据整体市场的40.7%。这一趋势为手机厂商在AI应用领域的逆袭提供了有力支撑。由于手机厂商的原生AI应用预装于出厂版本中,用户规模与手机销量直接挂钩,因此手机厂商在推广AI应用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尽管手机厂商在用户规模上实现了反超,但在用户粘性方面仍显不足。QuestMobile报告显示,在使用次数上,TOP3的App中有两个为字节系产品(豆包、即梦),而华为小艺和OPPO小布助手在用户粘性上不及小米的超级小爱和vivo的蓝心小V。这反映出手机厂商在AI功能创新方面仍需加强,以避免同质化竞争。
DeepSeek的爆火引发了一波国内手机厂商的集体“团建”。春节期间,华为率先在鸿蒙系统中的小艺App加入DeepSeek-R1智能体测试版,随后荣耀、vivo、OPPO、小米等厂商纷纷接入。这一举措不仅展现了手机厂商在AI应用之战中的开放心态,也为其提供了与第三方AI大模型供应商合作的机会。然而,AI应用的软与硬之争远未结束,手机厂商与互联网大厂各有优势和挑战,未来的道路仍需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