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近期宣布了一项重大决策,计划全面收购旗下新能源品牌极氪科技的已发行股份,此举在业界掀起了波澜。这一资本动作不仅是吉利控股集团战略调整的一环,更是其向“一个吉利”目标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极氪科技最新公布的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总收入达到220亿元,其中整车销售收入占据了191亿元,同比增长16.1%,整车毛利率也攀升至16.5%,较去年提升了3.4个百分点。在香港会计准则下,极氪实现了5.1亿元的盈利,这也是其连续第三个季度保持盈利状态。
极氪科技的私有化进程,表面上看是资本结构的优化,实则暗含了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深远布局。极氪科技CEO安聪慧曾提及,极氪与领克合并后,预期能在生产制造、研发及管理费用上实现显著节约,供应链成本优化已初见成效。这一整合不仅为极氪带来了成本控制的机遇,更为其在中国新势力高端豪华车市场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私有化后的极氪,将面临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更为激烈的竞争。为了保持并扩大其市场优势,极氪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15%,重点聚焦于800V高压平台和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这些技术创新不仅将推动极氪自身的产品升级,还有望反哺吉利集团内的其他品牌,形成技术协同效应。同时,极氪正加速向三四五线城市的市场渗透,借助领克的经销商网络,构建多元化的销售渠道体系。
然而,整合之路并非坦途。极氪需直面来自小米SU7、蔚来ET7等竞争对手的挑战,在高端纯电市场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为了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矩阵,极氪正积极布局多个细分市场。在高端纯电领域,极氪001和009需持续迭代升级,同时推出如007GT等新车型,以独特的产品定位和技术优势开辟新市场。在混动市场,极氪计划推出新款混动车型,吸引燃油车用户向新能源转型。极氪还将在百万级豪华车市场进行尝试,推出极氪9X等旗舰车型。
从财报数据来看,极氪科技一季度总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达到220.19亿元,其中汽车销售收入占比高达86.7%。整车毛利率的提升也反映了极氪在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上的进步。然而,尽管业绩有所改善,极氪仍面临亏损问题,一季度净亏损为7.63亿元,同比收窄60.2%。私有化虽然能在短期内缓解资本市场的压力,但极氪仍需应对全球化竞争和盈利可持续性的挑战。
极氪科技的私有化进程是一场聚焦长期价值的战略赌博。整合吉利体系资源、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探索全球化布局与盈利模式转型,每一步都需精准布局、稳健前行。短期盈利的改善为极氪注入了信心,但长期竞争力的塑造仍需吉利在技术革新和市场口碑上持续突破。极氪能否成为吉利新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还需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