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汽车市场中,辅助驾驶技术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尽管各大汽车制造商为其技术赋予了各式各样的名称,但从技术本质上看,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一是依赖摄像头的纯视觉方案,二是以激光雷达为核心的融合感知方案。
纯视觉方案主张硬件精简,摄像头的成本仅为激光雷达的五分之一。它通过模拟人眼的视觉系统,结合先进的算法和大型模型来解析环境。然而,这一方案在光线条件不佳,如夜晚或极端天气下,性能会有所下降,对数据量和计算能力的需求也相对较高。
纯视觉方案被形象地比喻为“人海战术”,依赖大量的数据和优化的算法,而激光雷达方案则倾向于通过增加硬件和算力来弥补感知上的不足。市场定位上,这两种方案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纯视觉方案更多应用于20万元以下的车型,而20万元以上,尤其是30万元以上的车型,则普遍采用激光雷达方案。
关于这两种方案的优劣,业界一直存在争议。近期,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袁婷婷发表观点,认为“激光雷达看得远是个伪命题”,这一言论在行业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她指出,激光雷达通过发射近红外光并接收反射回波来测量距离,当距离增加时,信息密度降低,可能导致识别错误。在200米外,即使是行业领先的192线激光雷达,其性能也可能不如高分辨率摄像头。
特斯拉的马斯克也是纯视觉方案的坚定支持者,他曾多次批评激光雷达方案,称其为“错误的解决方案”。这些观点背后,反映出的是不同汽车制造商在技术路径选择上的商业考量。纯视觉方案因其低成本特性,成为降低辅助驾驶门槛的关键。
近年来,乐道L60、小鹏MONA M03、深蓝S7乾崑智驾版等采用纯视觉方案的车型纷纷上市,聚焦于20万元以下市场。今年,预计将有更多此类车型面世,旨在通过降低成本,抢占中低端市场。
从技术层面来看,纯视觉方案和激光雷达方案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最终的竞争将聚焦于算法、模型和算力等软件层面。某知名汽车媒体对多款热门车型的辅助驾驶技术进行了评测,结果显示,不同方案、不同车型的表现各有千秋,甚至有四激光雷达车型败给了单激光雷达的老车型,算法优化的纯视觉车型也超越了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这表明,在复杂的行车环境中,任何技术路径都难以保证绝对安全,差异主要在于各家的算法和算力水平。
面对琳琅满目的辅助驾驶技术,消费者该如何选择?首先,可以考虑安全冗余,即多一种传感器可能带来多一份的安全保障,预算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更多雷达和更强芯片的车型,能增加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亲身体验至关重要,无论哪种方案,亲自试驾后才能感受到辅助驾驶的实用性和易用性。最后,品牌口碑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经过市场检验的品牌,其辅助驾驶技术往往更为可靠。
在辅助驾驶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消费者应理性看待技术的迭代,将辅助驾驶视为车辆的一项附加功能,而非核心卖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辅助驾驶方案,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与乐趣。